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林兆华:戏剧无国界
吕 翎 · 时间: 2007-07-17 · 本刊记者 陈姌

 

2007年7月7日,由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执导的歌剧《诗人李白》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央城歌剧院首演。这部用中文演出的歌剧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演出结束后,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5分钟。科罗拉多州当地的《丹佛邮报》7月10日撰文,用“绝对成功”来评价这部歌剧,认为该剧“标志着急速成长中的中国古典音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据悉,该剧将于今年10月移师北京和上海进行演出。

日前,在即将上演的原创古装话剧《刺客》的排练现场,刚刚从美国归来的林兆华导演就歌剧《诗人李白》和中国戏剧的跨国交流等方面的情况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

 

《北京周报》:美国当地媒体评价您在《诗人李白》的舞台执导“很有风格”、“注重亚洲戏剧元素”。您自己如何评价这部歌剧? 该剧是一部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文豪之一的古典题材作品,您认为它获得具有深厚歌剧艺术传统的西方人认可的要素是什么?

林兆华:说实话,我对自己执导的作品不便评价。

我本人并不喜欢歌剧和欧洲的歌剧模式,而且我排歌剧的经验比较少。《诗人李白》是我导演的第三部歌剧,前两部分别是《夜宴》和《狂人日记》。这三部歌剧都是与作曲家郭文景合作的。

《诗人李白》这部歌剧是中国题材,主人公又是唐代诗仙李白。我们希望呈现不同于欧洲歌剧的模式,从舞台到导演,都呈现出新的东西,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表现方式,比如,当李白回忆昔日辉煌的片段时使用了中国的竹笛、锣鼓,等等。

歌剧的成功与否主要在其音乐因素。一部歌剧的整体风格必须根据音乐来确定,所以歌剧的成败关键在作曲家,导演在歌剧中只起辅助作用。这部歌剧音乐作品本身比较完整。郭文景的音乐写得比较好,既有古典元素,又揉和了当代艺术。

 

今年10月,《诗人李白》将移师北京和上海演出。就话剧和歌剧这两种艺术形式而言,这是中国两个既拥有最忠实观众也拥有最挑剔艺术眼光的城市。您对于该剧在国内的公演是否有充足的信心?

我不知道将来在国内演出的反响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想是在为美国观众还是为中国观众创作。只是把如何充分展现剧情和人物当作惟一的宗旨。

 

与《诗人李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年底,由张艺谋执导、谭盾创作的歌剧《秦始皇》在美国上演,却引起美国媒体的很多负面评论。您是否观看了这部歌剧?怎样看待张艺谋和谭盾这两位大艺术家在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上所作的努力?您的新戏《刺客》的音乐部分就是由谭盾负责的。

我没有看过歌剧《秦始皇》,所以不便评价。但是,不要忘了,《秦始皇》是在美国大都会上演的,《诗人李白》只是在丹佛市。所以,不可以这么比。

至于张艺谋和谭盾的努力,我知道的不多。之前谭盾创作的歌剧作品我也没在舞台上看过,所以不好评价。至于我新戏《刺客》的音乐部分,谭盾很多年以前就向我表达过合作的意愿。

戏剧里出现的音乐必须符合我们戏的风格。以前排戏需要的音乐都是我“偷”来的;在有中国元素的戏里,我用过很多瞿小松、谭盾、郭文景的作品。如果音乐风格不适合我们的戏,我们还勉强剪辑,等于不尊重作曲家及其劳动成果。所以我的戏从来不请专人作曲。但这次谭盾让我在《刺客》里使用他的音乐作品,而且不用考虑版权和费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于2005年10月至11月在美国华盛顿、纽约、休斯敦、洛杉矶等地巡演《茶馆》,打开了对外交流的一扇门。您作为艺术执导有何感受?

那次巡演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也是为了纪念人艺已故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焦先生执导的《茶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虽然我后来也排过《茶馆》,但是为了纪念焦先生,我不能做导演,只担任艺术指导。

那次的巡演反响相当强烈。原因有几点:一是美国的华人华侨比较多。很多年来,他们看不到中国内地的戏剧,感觉很亲切。二是《茶馆》再现的是老北京的生活,比较有吸引力。三是演戏的群体很出色,很有说服力,比如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这些中青年演员的表演确实可以征服观众。

 

80年代中期以来,您经常受邀出国进行文化和学术活动,有机会与国外的戏剧大师,如彼得·布鲁克,铃木忠志,进行交流。就您所知,国外戏剧大师对中国的戏剧有何评价?这些交流使您获得哪些创作上的灵感?

国外戏剧界,尤其是欧洲,对中国戏剧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从古希腊戏剧开始,欧洲就是戏剧的传统。中国真正开始接触的欧洲戏剧流派和变革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之前接触的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所以有些欧洲戏剧界人士,甚至连中国最著名的曹禺都不知道。当然造成这种状况有很多因素,比如翻译的问题;也有官方的因素,因为有关部门推荐的一些戏剧,美学层次不是很高。

近些年,我基本留在国内排戏,较少参加戏剧交流活动。记忆中比较遗憾的一次交流活动是1990年,我们以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名义排演的《哈姆雷特》受邀参加德国慕尼黑戏剧节。当时,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的《暴风雨》也将在这样一个大型国际戏剧节上亮相,而来自东方的中国戏剧界则选择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而且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事。可惜,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成行。

与国际戏剧界的交流,确实给我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和触动。我曾经多次观摩法国、英国的戏剧节。感觉他们的创作思维比我们活跃。从总体上看,欧洲戏剧的氛围和发展,确实要比中国好。但事实上,我们中国的戏剧并不比欧洲的差,有些甚至可以与欧洲戏剧相媲美,只是有关部门还没有发现。

 

您如何看待戏剧的“本土化”?因为无论是国外的剧本被搬上国内舞台,还是中国的话剧,比如《茶馆》在美国巡演,都会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演员濮存昕曾表示,巡演虽然很成功,但也有不少遗憾,比如说,因为是全中文表演,如果台词的英文梗概能比戏提前播出一些就会更好。《诗人李白》也是全中文的歌剧,本次首演是否解决了这类因语言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

可以这样说,戏剧无国界。《诗人李白》用中文演出,观众即使听不懂,却依然能够感受到歌剧的魅力,因为剧中展现的人性矛盾和对命运的无奈是人类共同的感触。

 

您对中国外文出版物(包括期刊和杂志)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层面上看,中国对外出版业与中国艺术对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性,您认为跨国文化交流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您对中国对外出版行业和《北京周报》有什么建议?

我看过的外文出版物不多,但看过《北京周报》,也有人寄送样刊给我。这期的话剧百年专题做得不错。

就戏剧而言,我认为更受外国观众欢迎的应该是原创的、本土的,多一些自己的元素。那些表面上的所谓“先锋话剧”,实际上并不“先锋”。我们决不能单纯地模仿西方,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特色。

在戏剧界,有些导演出去看戏的机会多一些;但真正出去看戏的演员或者工作人员并不多。所以,我希望对外出版物能够加大对戏剧的报道力度,多介绍一些中国优秀的戏剧作品,同时,也把国外戏剧的信息引进来,做到知己知彼。

 

林兆华简介

1936年生于天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1984-1998年任北京人艺副院长。现任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执导话剧作品包括《绝对信号》、《狗儿爷涅槃》、《北京人》、《哈姆雷特》、《万家灯火》等60多部。其作品类型多样,突破传统,探索戏剧艺术的新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