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日本語
藏传佛教
  •  

    信徒们围绕布达拉宫磕头祈愿。(陈宗烈摄)

  •  
    拉萨祈祷大法会(俗称“传大昭”)。(1957) 拉萨是一座壮丽而神秘的古城,拉萨的传昭大法会,把这种壮丽和神秘推到了高峰。1957年2月,藏历新年到了,正月初二即开始传大昭,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喇嘛下了山,外地各大小寺庙的也来参加,僧侣总数约有三万多人,街区流动着红色的人潮,满目都是穿袈裟的,拉萨成了喇嘛世界。俗人信徒更不计其数,传召期间,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偷窃、抢劫、打架、血案,时有发生。那时,机关干部职工,规定是不许出大门的。
    我,或许是职业性的怪癖,心中很想到现场看个究竟。但报社领导不同意。我私下去找副总编噶雪•顿珠(西藏地方政府派来报社任职的一名四品官)求助,他也摇头,说社会治安不好,报社领导又不同意。不久,甘丹赤巴•土登衮噶(格鲁派祖师宗喀巴法位的第96辈继承者,中国佛协西藏分会会长、拉萨祈愿大法会的主持人)将去大昭寺“松曲热”广场讲经。报社要报道这条新闻,便派噶雪•顿珠和我去采访,我终于如愿以偿,赶忙挎了照相机出门。到了八廓街,众人已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无法穿过。噶雪问我有没有带钱,我拍拍口袋,发出了叮当声响(西藏当时不流通人民币,市上只流通银元)他说有必要动员一个“朵多”(维持治安的武僧),帮忙开道。他拿去三枚“袁大头”(银元),向一个手执木棍、腰挎长刀的喇嘛招手。来者人高马大,臂系红布,满脸涂墨,后脑勺还蓄着一小撮长发,好一个凶神恶煞!噶雪一面称呼他“古秀”(先生),一面给他银子,并示明用意。“朵多”先生点头不语,操起长棍,转身边走边佯作打人状,大声吼着“啪纠纠, 啪纠息!”(藏语:“让,快让开!”)谁都不敢惹“朵多”,众人纷纷抱头躲闪,人海里立即展现出一条通道。就这样,我们很快就走到法会的主持人甘丹赤巴讲经的法台之下。
    传昭大法会,起源于1409年,是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在拉萨的首创。他的本意是通过召开大型的宗教法会,来扩大格鲁派的影响,同时,还可通过法会捐募钱财,供养格鲁派的寺庙和僧人。他集结了数千僧侣诵经祈祷,发放布施,弘扬佛法,使格鲁派在西藏的地位得以提升。宗喀巴的主张,得到了西藏首领扎巴坚赞的支持与赞助,他是首届祈愿大法会的总施主。随后,每当藏历新年伊始,便会举行隆重的“祈愿大法会”。
    这幅照片纪录了1957年2月(藏历正月初三)僧众在拉萨“松曲热”广场的诵经活动。在传昭法会期间,每个僧人一日必须诵经6次。诵经和辩经,是“祈愿大法会”最重要的内容。僧侣们相信,为了摆脱人生“苦海”,惟有诵经祈祷,长期修道,通过“戒”、“定”、“慧”三学,才能最终修成“正果”。(陈宗烈摄)

  •  

     大象披挂佛经与法器,走向拉萨祈愿大法会,颇为引人注目。(陈宗烈摄)

  •  

    十世班禅大师在扎什伦布寺讲经。(陈宗烈摄)

  •  

    乃穷护法(巫师)在八廓街降神。(陈宗烈摄)

  •  
    金本巴瓶(陈宗烈摄)

  •  
    布达拉宫(陈宗烈摄)

  •  
         布达拉宫雕塑:松赞干布像。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 在我国有很深的影响。 公元 5世纪后, 佛教开始传入吐蕃。 但它的正式传入, 应该是在松赞干布时期。 当时, 佛教是从印度和汉地两个方面传入的, 松赞干布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 她们各自带来了佛像, 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和小昭两座寺庙。 (陈宗烈摄)
     
     

  •  

    布达拉宫雕塑:文成公主像(彩色)。据《西藏王统记》记载, 文成公主进藏时, 唐王赠予她大量嫁妆,计有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许多珍宝、书籍 ── 三百六十卷佛教经典、建筑、工艺典藉六十余种、能治 400多种疾病的医方和医疗器具, 以及农作物和蔬菜种子等。文成公主进藏后,传教藏民耕翻土地,种植谷物;在河流落差地段安装水磨,碾磨青稞、粮食; 还授以酿酒、建筑等先进工艺;公主与侍女一起还给藏族妇女指导纺织、剌绣等。公主大力促进吐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公元 649年, 唐高宗即位, 松赞干布即写信给唐朝宰相长孙无忌,他强调说: “天子初即位, 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 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 请他放在太宗灵座之前。 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 自唐蕃联姻后,松赞干布以及后来的赞普, 与唐朝皇帝都以甥舅相称。历史事实充分表明了汉藏民族关系早已十分密切。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博学多才,她为了发展吐蕃的佛教, 组织工匠大兴土木, 修筑了然莫钦拉康(即小昭寺)。 文成公主深受藏族人民的爱戴, 藏族史学家给她起了个藏名叫措益白母(莲花), 其意是美丽而纯洁。 在民间还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公主的动人故事和诗歌, 在藏戏中, 传统剧目《文成公主》,便是歌颂这位杰出女性的。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 40年,一直备受礼遇并深得吐蕃人民的爱戴。最后于 680年病故。

    藏族人民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在许多宫殿和寺庙,都供奉着她的塑像。

  •  
    布达拉宫雕塑:尼泊尔尺尊公主像(陈宗烈摄)
     
     
     

  •  
    大昭寺, 藏语称“祖拉康”, 原意为存放佛经的殿堂。它是西藏最早的佛教神庙,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相传,古代此地原本是一片沼泽。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尺尊公主, 想在这里建造一座神庙, 供奉她从家乡带来的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造像)。 但是, 施工连连失败, 白天筑墙, 夜里就倒, 今天建起, 隔日便坍, 使她十分沮丧。 不久, 文成公主从长安入蕃。 尺尊听说文成不仅精通佛法, 还通晓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建筑设计, 便向她讨教。 文成公主高兴地同她合作,终于顺利地将神庙建成。大昭寺为平面布局,内院式附带外廊的三层殿宇,结构上采用的梁柱、斗拱、藻井, 梁、柱、枋、框, 饰以飞天、人物、鸟兽及花卉卷草等、彩绘、浮雕、石刻, 画工、刀法粗犷泼辣, 苍劲有力,与内地许多庙宇相似,建筑上还吸取了尼泊尔、印度的一些艺术风格。 在主殿周围廊殿内, 布满了各种雕刻造型, 如释迦殿的门楣、门廓的木雕, 就是一整套佛传故事图; 在殿廓的初檐和重檐之间, 排列着 108个雄狮伏兽和人面狮身木雕。作为承檐饰的人面狮身像,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中还是少有的。
    大昭寺“觉康殿”南侧的厢殿中,供奉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造像。各殿墙上壁画繁多,由于年代久远,虽然大都被灯烟熏黑,但仍能看出吐蕃古画极为生动精美。此外,大昭寺还保存着公元七世纪以来的许多典籍、档案、乐器等珍贵文物;清乾隆帝为实施金瓶掣签制度敕赐的“金本巴瓶”,亦珍藏其中。大昭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陈宗烈摄)

  •  
    拉萨小昭寺,藏语称“甲达然莫钦珠拉康“,意为汉虎神变藏经寺,简称“然莫钦”。 位于大昭寺以北约800米处,占地4000平方米。七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在修造大昭寺的同时,兴建了这座然莫钦神庙,当时,设计与施工,都是由文成公主亲自主持的,并有许多来自大唐的汉族工匠参加。小昭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建成,同时开光。该寺大门朝东,寄托着文成公主及其随行人员对家乡父老的遥念。神庙仿照唐朝建筑式样与规格,主要建筑分有门庭、经堂、佛殿三处,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墙上绘有许多宗教故事壁画。1694年以来,每年的藏历二月,都在此举行纪念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祈祷法会,即所谓传小昭。
    著名的拉萨上密院,也设在小昭寺内,它是格鲁派僧人修习密乘之地。上密院堪布兼任小昭寺住持。在此修习的僧人,称作“喇嘛举巴”。他们一旦学成,就有机会升任甘丹寺夏孜法王。
    此外,还有不少内地汉僧和外国僧人,来此进修。
    小昭寺与大昭寺都是公元7世纪以来的文物遗存,它最初的规模与大昭寺大致相同,但后来屡遭损毁,原建筑大多不复存在,20纪50年代中期,作者所见的庙宇建筑,多为明代以后重新修茸的。(陈宗烈摄)
     
     

  •     
         赤松德赞执政后,把吐蕃建设得格外强盛。 这位藏王推崇武功,不仅曾长期占领丝绸之路的安息四镇,而且外甥举兵打娘舅,竟然趁“安史之乱”攻下大唐京都长安城。 唐史中有此记录,《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也描写过: 吐蕃大将军扎达路恭“引劲旅至京师,京师陷,唐帝走,乃立新君, 劲旅还”。 拉萨有块石刻方尖碑, 碑文记载了扎达路恭的战绩,至今还立于布达拉宫广场东北角。
    公元 775 ── 787年之间,笃信佛教的赤松德赞,迎印度莲花生大师进藏弘扬佛法,并亲自主持兴建西藏第一座真正的佛寺,即具有佛、法、僧三大要素的桑耶寺。

  •  
    桑耶寺(陈宗烈摄)

  •  

    哲蚌寺香火(陈宗烈摄)

  •  

     宁玛派主寺——敏竹林寺,于清康熙10年(1676年)由五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德达林巴创建。 1718年曾被扰藏的蒙古准噶尔部焚毁, 旋即加以重修。 该寺的寺主由父子或翁婿相承。 旧时,(西)康青(海)各地较大的宁玛派寺院僧徒多在此修习藏文书法及藏医药和历算等,该寺僧人皆以优美的藏文书法著称。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古老的教派。该派认为:“江河源于雪山,佛法源于佛陀。 佛教所有教派之根, 都是释迦牟尼佛祖, 只是各派成佛之道不同而已。 就如吃一块红糖, 不管从那一边吃,全都一样的甜。”

    宁玛派奉莲花生大师为祖师, 主张现世成佛, 弘扬旧密法。宁玛派的修习方法, 叫作资粮道修法。 其中论及成道的诸多问题, 例如支的目标是成佛, 但在成佛的前进路途中, 就有个快与慢的问题, 其中可选捷径修习, 正如从内地来拉萨, 可以按部就班地走来, 也可选用乘车或乘飞机。各教派选择成道的方法不一, 正如奔向一个目标, 或快或慢, 成道有早有晚。

    但是, 宁玛派教徒分散,内部各有传承。

    宁玛派在藏传佛教史上资历最老,所以称“旧教”。因该派僧人都穿红色袈裟、戴红帽,故俗称“红教”。(陈宗烈摄)

 
藏传佛教
“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藏胞风俗习惯
人文地理
文化艺术
雪域风云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