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山东省的重要港口城市,曾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是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原产地,也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座融合德式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城市。
2009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此,青岛确定了率先建设蓝色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蓝图,即依托山东和青岛的海洋科研教育实力、资源禀赋优势,在发展布局、优势产业、海洋保护、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五方面实现突破,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的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在8月26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相比有着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内涵。“蓝色经济更加注重海陆统筹布局,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推进海洋产业高端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更加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更加注重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张副市长表示,青岛在蓝色经济开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青岛拥有730公里海岸线,分布着69个岛屿、49处海湾,近海海域达到1.38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油气矿产、海洋能源十分丰富。青岛近岸95%以上的海域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是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近年来,围绕创建生态城市,通过建设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和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特色日益彰显。青岛拥有大批的海洋科研教育机构,集聚着众多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承担着大量的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作为中国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半个多世纪以来,被誉为中国蓝色产业革命的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均起源于青岛。作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拥有位居世界前十强的亿吨大港。青岛海港与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个港口有经贸往来;空港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通航国内50个城市及国际8个城市。历经长期建设,青岛形成了以造修船、海洋工程等为主体的临港产业集群,崛起了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为支撑的新兴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青岛拥有青岛海洋节、国际啤酒节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并充分利用丰厚的海洋文化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打造了中国的“帆船之都”并孕育了海尔、海信等一批知名企业。
张副市长介绍说,青岛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这五大海洋产业。到2015年,将形成年造船60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工业基地;日海水淡化25万吨,建成全国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借助奥运效应的辐射带动,构建以奥运旅游、邮轮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体的高端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建成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名城。加快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着力对海洋前沿技术、海洋产业化关键技术、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实施攻关,力争在海洋腐蚀与防护、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筛选、海水淡化、水下焊接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将营造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环境,出台支持海洋科技产业化优惠政策、海洋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和专利保护政策,对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大力发展高端种苗繁育和健康养殖产业,突破循环水健康养殖、海水鱼品质改良等技术,促进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集约养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建成中国重要的海产品加工出口贸易中心。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青岛还将通过推动碧海行动计划,综合整治陆源污染,保护与修复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海洋资源利用集约化。坚持“以海定陆”污染控制原则,建立完善海岸带和近岸海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维护海洋物种多样性。围绕建设海域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健全赤潮、浒苔、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关于青岛
面积10654平方公里,人口846万,辖7区5市。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截至2008年)位列第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排名第七。青岛港是中国大陆的五大港口之一;截至2008年,已成为总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七的大港,孕育了青岛啤酒和海尔电器等世界级品牌。青岛是著名的旅游城市,2008年累计接待游客340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80万人次。中国国内三分之一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在此落户,成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