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解读中国>>> 海外评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60大庆激发海外华人自豪情怀
· 时间: 2009-10-01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7日刊发作者周兆呈撰写的一篇题为《中国国庆中的海外华人》的文章。文章说,60周年大庆使海外华人对中国的关注度更为提高,同样,海外华人参与庆祝中国国庆的规模和受重视程度也相应提升。

 

民族情感得到满足和慰藉

中国媒体9月初一度沉浸在美国白宫南草坪将升起中国五星红旗的兴奋之中。报纸纷纷报道说,"这面中国国旗将于9月20日上午10时由美国大华府地区的华人、华侨亲手升起。这也是中国国旗第一次由民间组织在美国总统府所在地白宫前面升起"。美国白宫随后加以澄清,升旗场所不是在白宫草地上,而是白宫围墙南部,又称总统官邸南公园的地方。

这一惊一乍的"惊喜",可谓"虽不中、亦不远矣"。对于在美国的华人来说,无论如何,能够在白宫这一具有强烈标志性建筑的附近,升起中国国旗,民族情感的满足和慰藉可想而知。

让他们感到"自豪"的背后,其实显示了美国移民政策的自信、宽松和包容。

今年是中国建国60周年大庆,从建国之初的贫穷落后,到如今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国、第三大经济体,巨大的蜕变是在后半个30年间完成的。

前30年,中国与外部世界处于隔绝状态,后30年,则是中国人移民海外、遍布世界各地的渐进过程。这批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重新接续了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的关系和联结,并建立起新的互动模式。与冷战时期的氛围不同,他们如今在海外得以充分表达对于中国的民族感情,以至于外界甚至会担心海外华人新一波民族主义的到来。

但人们也应该看到,这30年间的移民与上一代显示出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在政治倾向和价值观上相对比较超脱,既保留了中国的印记,也融合外部文化的痕迹。他们更能够综合不同的价值准则,然后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即便是对涉及中国的事件作出反应,也未必尽然一致,而那些与中国政府的立场趋向一致的,更不能简单而粗暴地将之指责为民族主义,因为其中不乏经过理性思考而伴有激情的成熟应对。

 

“无需讳言自己的中国认同”

去年,四川地震凝聚了海外华人的人道关怀,北京奥运则激发了海外华人的自豪情怀。延续一年前的自豪,今年的中国国庆由于对大阅兵及其背后显示的中国国力的高度期望,中国自身提高了庆祝的层次,也自然带动外界的期望以及参与的规模。

海外华侨华人举办了各项国庆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特有风貌。

从美国总统官邸南公园的舞狮、戏曲、中国功夫等具有浓厚中国气息的民间表演、硅谷的"中国之夜"晚会、墨西哥城市以中国为主题的大型庆典活动,到西班牙马德里举办"庆祝祖国60华诞《腾飞中国》图片展"、悉尼的《60年瞬间图片展》,连英国首相布朗也出马,首次为中国国庆录制祝贺短片。

地震是普世的人道关怀,奥运是体育精神的共享,农历新年则是民俗文化的代表,这些都使海外华人处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时具备一定的空间。而国庆则更多是国家认同的象征,海外华人的反应与前几种情况明显不同。

首先是海外华人的活动方式,与中国国内对活动的定位形成呼应的平衡。换言之,证明了海外华人能否形成规模的社会活动,往往取决于祖籍国的情感动员。虽然欧美国家的海外华人对中国的国庆活动,在多年前就已从"地下活动"转为大张旗鼓的社区活动,这次中国内部发动的大规模庆祝方式,自内向外的影响,在海外华人中得到相同频率的响应。

其次,海外华人可以动员的广度和深度,都与居住国的政策息息相关,取决于居住国客观限定的宽严与否,带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海外华人在欧美等地的热烈庆祝,证明了欧美这些移民国家在民族、移民方面的宽松环境。在那里,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具有多重性,虽然很多人已经入籍居住国,但他们无需讳言自己的中国认同,甚至自由地公开表达,华侨与华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这一点与东南亚相比显然大不相同。除了仍然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可以相对坦然地庆祝之外,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往往谨慎、低调、内敛地参与或看待中国的国庆活动,尤其是在公开的场合,避免引来不必要的质疑,反而不像其他族群一般自如。东南亚的华人会更自觉地以华族的身份认同于当地国家和社会,其身份定位面对明确、严格的要求和舆论压力,与欧美社会的多元、宽松一起凸显了两种环境差异的结果。(编辑:陶志彭)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更多专题 更 多
“嫦娥奔月”专题报道
2008北京奥运会大盘点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超越梦想—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香港明天会更好
60年:从荒原到粮仓
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更多图集 更 多
长安街的往昔
新中国“第一”
进城一甲子——写在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之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新中国体坛上的第一
直击三通:一日生活圈
克拉玛依三十年的变迁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
北平解放6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