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解读中国>>> 海外评论
“60个理由”预言中国 外媒尽情评说中国60年
· 时间: 2009-09-30 · 来源: 新华网

 

国庆60周年激发了世界全方位评说中国的兴趣,而我们也因此突然间有了大量镜子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在等级森严的印度,有媒体用受孤立的国际“贱民”和“全球强国”来对比一甲子前后的中国,奥地利《新闻报》则评论这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转型”。世界这几天对新中国60年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难以想象”。

在GDP、外汇储备等大量数字面前,世界媒体普遍承认中国人“有庆祝的理由”,同时不少媒体也提出它们的忧虑和质疑,表露出不服气,摆出一连串各自眼中的“中国难题”,日本一名学者甚至称,“中国内脏”患上了疾病,应该提醒中国。中国学者金灿荣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已经超越了西方的知识范畴。他们不理解中国是很正常的,而且中国的古代学说无法解释现代,而现代学说还没有产生,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己也没解释好中国。

 

中国成为世界一个支点

“中国一开口,奥巴马和查韦斯都会关注。”韩国《东亚日报》29日评说新中国60年变化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文章写道,“60年前可不一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处于历史上的最低谷。宣布建国的瞬间也响着内战的枪声。中国在60年的时间里克服了许多困难,如今赫然成为了世界的主角”。《印度时报》描写中国60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一个“贱民”,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直到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它购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列出了一组照片,用以讲述中国60年的变化,其中有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国农民修建炼钢炉;1966年红卫兵挥舞“红宝书”在北京游行;1972年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而出现的大量集装箱;山西临汾灰蒙蒙的天,象征发展带来的环保灾难;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鸟巢映亮黑夜的烟花。加拿大《多伦多星报》29日一篇文章的作者自称几十年间多次来到中国。这篇题为“红色中国一直在改变色彩”的报道用了三个短句总结中国的变化:“从共产主义到重商主义,从无神论到灵性论,从物质主义到环保主义”。印度NDTV电视台评论说,“当今中国是一个支点,整个世界围绕着它,无论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还是抑制一些无赖国家”。

加拿大《国家邮报》认为,60年间中国军队迈进与经济增长并行不悖。文章说,6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列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时,兵员达500万之众的解放军几乎毫不起眼。数十年里,机动、后勤、火力及通讯有限的解放军,更多的是作为稳定社会的手段,而不是外交政策的“铁锤”。如今,中国已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头号出口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阶级意识被消费热潮所取代,前红卫兵如今讨论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而不是马和毛。与国家一样,解放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军事更新。其兵员被裁减一半,规模仍居世界之最。但现在,解放军装备了先进武器、国产第三代战斗机、短程及远程弹道导弹,以及一支现代化的蓝水海军。不过,该国《多伦多星报》认为,中国最大的胜利不是军事,而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G20俱乐部的一个主要玩家,它的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1亿中产阶级有了房、车和股票。

韩国《朝鲜日报》在题为“中国庆祝现代国家成立60周年”的文章称援引专家丽贝卡的话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帮助提高了该国的全球地位。她说:“如果你看看(共产党)革命的目标,即‘中国将站起来,中国将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中国将摆脱外国支配’,从这方面来说无疑是成功了。”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称,活力、生机、丰富的消费产品、时尚和享乐……我们无法把这些跟共产党统治联系起来,但在中国城市这些触目皆是,从摩天大楼群到繁忙的餐厅和拥挤的商店,比我们的更大、更便宜。今天,中国人比60年里任何时候都享有更多自由,一种真正的法制体系初露端倪。头一次你能感到一种人之精神的解放。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下一页  

更多专题 更 多
“嫦娥奔月”专题报道
2008北京奥运会大盘点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超越梦想—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香港明天会更好
60年:从荒原到粮仓
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更多图集 更 多
长安街的往昔
新中国“第一”
进城一甲子——写在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之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新中国体坛上的第一
直击三通:一日生活圈
克拉玛依三十年的变迁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
北平解放6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