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中国和同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德国早在1949年10月27日即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民主德国也是最早一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但由于分属两大阵营,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缓慢。直至60年代初两国间仅有一些民间贸易往来,而没有官方接触。60年代初,联邦德国已实现了经济发展奇迹,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和改善国际地位,加之中苏分歧公开化,联邦德国上下出现了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的呼声。
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大门的打开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联邦德国同苏联、东欧关系逐步正常化,中国与西欧国家建交出现高潮。1972年7月,德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应邀访华,并与乔冠华副外长共同签署内部谅解,声明两国政府都有早日建交的愿望。1972年10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和联邦德国外长谢尔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中德建交公报。
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后,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1984年10月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更是成为了两国合作的成功范例。但是双方关系的发展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后,中德关系一度面临严峻挑战。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大使的梅兆荣表示,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华实行制裁。如何恢复中德关系正常化成当时中德外交关系的一个重点。此外西藏问题也是中德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梅兆荣大使说,所谓西藏问题的实质就是西方一些国家支持达赖,直接或间接支持达赖搞分裂主义活动,并以此来压制中国,而总有一些欧盟成员国试图利用奥运会或者西藏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希望以此来牵制,改造或者演变中国。梅兆荣说,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这种情况下必要的斗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德关系在建交的37年中总体保持着向前发展的势头。中国新任驻德大使吴红波认为,这是因为双方能够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增进了解,增强互信,减少分歧,使两国关系得到发展。据统计,去年中德贸易总额为1150亿美元,比去年中国同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贸易总额还要多。中德已经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他表示,中德在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合作。在环保领域,德国有些已经成熟的技术可以到中国应用,还有一些可以双方合作研发。去年中国动用了大笔财政资金,加大了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以植树造林为例,中国目前森林覆盖率约为18%,中国计划到2011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0%,增加2%意味着增加2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德国国土的面积。
吴红波大使表示,尽管中德关系出现过困难和问题,但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感情并没有改变。有着这样一个基础,中德关系未来的发展前景很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