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画时遭遇的风吹雨打,从业十年的宋大方早已习以为常 (陈姌摄)
重执画笔闯世界
保卫工作虽然与绘画毫不相干,但老宋心里始终难舍陪伴自己近20年的画笔。抱着“搞艺术不能不懂文科”的想法,他在夜大学习中文,并拿到了大专文凭。他说,只要能学习就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源自于对知识的渴望;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弥补未能上大学的遗憾。
80年代中期,单位成立了工艺美术品厂。他利用哈尔滨港装卸木材较多的机会,以树皮作画;此后,负责工艺品设计长达八年。
老宋的街头画师生涯始于一次偶然。1997年6月1日,全长1450米的中央大街步行街正式开放,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当时,为游客现场绘制肖像的街头画师已经出现,但由于数量少,尚未形成规模。绘画对于老宋来说可谓驾轻就熟,但街头画师终究属于非法经营。较之摊位经营的合法性,如何过“心理关”成为摆在老宋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开始感觉很不好意思,根本开不了口说‘来,画一张吧!’。说难听点儿,觉得自己就像乞丐一样。本来嘛,创作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露天摆摊画人像肯定有人围观,画的时候还得假装听不见那些来自背后围观群众‘像’或‘不像’的议论。”他回忆道。
90年代末,老宋基本处于停薪留职的状态,从事纺织行业的妻子则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本着生存第一和对绘画的热爱,老宋终于鼓起勇气转变观念,借“五•一”黄金周假期,在距离中央大街西端不远、游人较多的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执笔作画。在数码相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与街头画师面对面十几分钟便可拥有自己的肖像画,这一颇具“复古”意味、与摄影风格相近的艺术创意引起了当地人的极大兴趣。像老宋这样完成一幅素描像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新手,每天平均能画十几人。以黑白素描每张10元、彩色素描每张20元的价格计算,老宋的月收入与之前相比已有大幅度提升。
2009年春天,老宋以第六名的身份通过了自2002年起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央大街街头艺术画廊画师资格考试,与其他19位画师一起组成全国唯一的肖像画一条街。每位画师摊位前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色自画肖像和名人肖像引人驻足赞叹;同时,也成为这条充满欧陆风情的百年老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此,老宋不无骄傲地说,街头画廊的出现提高了大众的艺术感和审美,拉近了百姓与艺术的距离;在普及艺术的过程中,街头画家功不可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同行是冤家”这一俗语到了老宋和其他画师这里却变成了“英雄惜英雄”。在天气不好或者游客较少的日子里,他们或切磋绘画技艺,或打牌聊天消磨时光。老宋坦言,竞争在所难免,但画师之间很团结;每天与他们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长,彼此之间早已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