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千年的“十五”计划
背景 2000年10月11日,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宣布我国“九五”计划胜利完成,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出了2001年到2005年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根据《建议》的精神,国务院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十五”计划。“十五”计划是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因此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标 “十五”计划提出,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实效 “十五”计划最大的特点在于指令性计划指标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的指导性纲领。《纲要》主要阐述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所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加以引导。
《纲要》中指令性计划的数字大幅度减少,经济指标也是以预期目标的方式提出的,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则通过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这与之前的九个“五年计划”有着根本的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五年计划”是制定计划指标的重要指导纲领,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中国确立之后,“五年计划”仍然难以从制定计划这一框架中摆脱出来。即使在“九五”计划中,量化的经济指标仍然有一百多个。而在“十五”计划中,所有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都变成指导性和预测性的数字。因此,尽管从出台形式上看,“十五”计划与之前的九个“五年计划”类似,但是“十五”计划已经潜移默化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是中国“五年计划”中最具市场化意义的纲领。提出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入世
“十五”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位成员。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对外开放时期,加入世贸组织既是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面临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挑战。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然要求中国更加积极的参与全球化分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一对外开放战略在“十五”计划中显得尤为突出,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