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封面故事:城·事·人>>> 60年·事>>> 国际
中法关系回顾:四十五年风雨波折
· 时间: 2009-09-2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2009年是中法建交的第45个年头。回首过往,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度过了堪称典范的蜜月期,跨越了令人不快的波动期,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携手合作。

 

一次震惊世界的外交核爆炸

1964年1月27日,一份简单到仅有两句话的联合公报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交的消息,仿佛一枚核弹投向国际社会。

总体上讲,中法建交的过程是顺利的,但其间也难掩分歧。

1963年10月22日,一位神秘的法国来客悄然下榻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他就是戴高乐元帅的特使,时任法国部长会议主席的埃德加•富尔。他此行的使命是促成法国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当时,关于中法建交的事情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富尔在访华期间,在北京和上海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总共进行了六次会谈,其中遇到两个问题,险些使谈判陷入僵局。富尔表示,法方不愿主动同台湾断交,并希望在台湾保留一个低级别的领事。而中方表明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关键时刻,周总理显示出高超的谈判技艺。他决定先暂时中断会谈,安排富尔夫妇去中国内地旅游三天。而当富尔回到北京的时候,中方已经准备了对案。最终,分歧得以绕过,富尔带着双方达成的三点默契回到了法国。根据这三点默契,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和地位,并在台湾撤回其驻法外交代表及机构的情况下,相应地撤回他在台湾的代表及机构。

中法建交的筹备工作可谓紧锣密鼓。1963年12月间,戴高乐元帅批准了与中方谈判所达成的协议。1964年1月27日,中国与法国分别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将互派大使。

当时的西方媒体把中法建交比喻成一枚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外交核爆炸”。首先,中、法两个属于不同阵营的大国建交,打破了当时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其次,中法两国都是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两国建交开启了在发展对外关系上,采取国与国直接对话,直接打交道的先例,这种做法为后来许多国家效仿;此外,中法建交符合两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对法国来讲,戴高乐元帅于1958年提出的“三头政治”设想被美国和英国领导人断然拒绝。在西方阵营碰壁的法国想要继续谋求大国地位,就必须另辟蹊径。东方的中国则是她的不二选择。再观年轻的新中国,一方面她正遭受着美欧的孤立与打压,另一方面又要抵制盟友苏联的控制企图。如果能从西方大国中打开一个突破口,将有助于中国摆脱国际上的不利境地,扩大与美、苏抗争的筹码。

 

九十年代的危机

建交后,尽管两国不断靠拢,但是双边关系却在90年代受到重创,发生逆转。

这次中法外交的风波源于欧洲的巨变。1990年,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紧接着,苏联在1991年解体。两极格局崩塌。

在如此巨变的背景下,法国国家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判断失误,采取了有损中法友谊的做法:在带头制裁中国的同时,法国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对台湾出售了六艘护卫舰和60架幻影2000型战斗机。两次售台武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大业。

法国的做法令中法关系跌入低谷。中国政府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要求法国政府在一个月内关闭驻广州总领馆;二、撤销两国正在谈判的大型项目,如广州地铁、大亚湾核电站二期工程、采购法国小麦等;三、严格控制副部级以上人员的交流;四、对四家售台武器的法国公司采取不接触政策。

中法在双边关系上的这次较力持续了大概5年。其间,两国各领域的交往几乎都被冻结。“任何工作都很难开展。西方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人权等问题上对我们施加压力”,前驻法大使蔡方柏回忆道。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缔结

90年代中期以后,中法邦交正常化的进程得以启动。两国关系很快从冰冻转入蜜月。各项交流都取得了瞩目的进步。

两国关系正常化背后的重要推手是一位忠诚的戴高乐主义者:雅克•希拉克。1993年,法国社会党政府在大选中失利。希拉克作为政党人民运动联盟的候选人,赢得了选举。成为法兰西总统的希拉克两次派代表到中国谈判,争取恢复双边关系,并最终在1994年1月12日达成公报。在这份“112公报”中,法国政府承诺不再批准法国企业参与武装台湾,也就是不再批准售台武器,并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发表为后来中法两国各方面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

1997年5月,希拉克总统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江泽民主席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宣布中法缔结全面伙伴关系,并确定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中法关系因此攀上了新的更高起点。这一举措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在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上,法国再次摘得头筹。

在希拉克任法国总统的12年间,中法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边交流与合作进展突出。2003年至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取得成功,其影响超出了两国国界。2004年中法庆祝建交40周年,两国元首一年内实现互访。特别是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时,两国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又实现两国总理一年内互访,这些都是中法建交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

 

低潮暗涌,再起波澜

2007年5月,希拉克从法国总统的位置上退下来。右派新力量代表萨科奇入主爱丽舍宫。当年11月,萨科奇在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期间表示,中法关系将在2004年签署的战略伙伴框架内争取更大发展。

然而,自2008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将事情推向了反面。先是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受阻。再有萨科奇把中国政府同达赖的谈判作为他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条件。更严重的是,萨科奇在中欧领导人会晤前夕宣布要在波兰会见达赖。这种把体育问题政治化,并籍此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中方做出了推迟中欧领导人会晤的决定。2009年初温家宝总理的“环法之旅”也表达出了中国政府对法国政府的不满和冷落。

中法关系中这次似乎有些突如其来的波动仍旧源于法国国家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误判。其一,去年以来,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纷繁复杂。特别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中法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法国在这个关键时刻损害战略伙伴的利益,只能一损俱损。其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高福利著称的法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面对持续低迷的经济、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以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法国部分政客迁怒于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并错误的认为,只要抹黑中国,打人权和意识形态的牌,就可以转移民众视线,缓解国内压力。其三,法国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时难以适应,深感压力和忧虑,希望利用各种问题牵制、阻挠中国的发展。

 

弥补裂缝,继续携手

2008年以来,中法双方在外交和民间等不同层次上进行了反复的较量。在现实面前,法国政府认识到,中法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根本利益。损害这一关系就意味着损害自身利益。鉴此,自2009年初,法国政府派出以前总统希拉克、前总理拉法兰等为首的一轮又一轮高级代表团访问中国,传达法方弥合关系的愿望。经过多次协商与谈判,双方于今年4月1日达成了又一份新的公报。在公报中,法国政府表示深谙西藏问题的重要性与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承诺本着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与此同时,胡锦涛主席在伦敦20国峰会上与法国总统萨科奇进行了交谈,两国关系有所转圜。

回首45年,中法关系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但仍不失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法国不仅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而且是第一个与中国缔结全面伙伴关系的国家。

总体上讲,中法关系的前景乐观。在政治上,双方没有根本利益冲突,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只是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和共同的战略需要。在经济方面,两国的合作互补互利,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1964年全年的贸易额仅有1亿美元,而现在一天就超过1亿美元。在文化领域,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成为联结两国的坚强纽带,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建设和谐世界则是双方的共同主张。

面向21世纪,中法两国的对话是战略性的对话。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将惠及两国人民,并为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特别是面对金融海啸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稳定健康的双边关系则愈发显得宝贵,需要彼此珍惜与光大。

(本文根据新华网“中国外交60年”系列访谈之《前驻法大使蔡方柏谈外交生涯:无限风光在险峰》编辑整理而成。责任编辑:张靖)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更多专题 更 多
“嫦娥奔月”专题报道
2008北京奥运会大盘点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超越梦想—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香港明天会更好
60年:从荒原到粮仓
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更多图集 更 多
长安街的往昔
新中国“第一”
进城一甲子——写在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之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新中国体坛上的第一
直击三通:一日生活圈
克拉玛依三十年的变迁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
北平解放6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