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解读中国>>> 中国声音
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论“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 时间: 2009-09-21 · 来源:新华网

 

60年艰辛探索,60年波澜壮阔,新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9月20日起,新华社特别推出“中国启示·新华时评”系列评论,系统论述新中国6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启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论“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为这组稿件的开篇之作。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是一条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追赶时代发展潮流的奋进之路,是一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北京9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60年来,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非常独特”——随着新中国60华诞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在探究中国奇迹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样一个词:“中国道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事关其前途命运。新中国的诞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0年艰辛探索,60年风雨兼程,60年波澜壮阔。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奇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只能在实践中寻找、探索、开拓。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积极借鉴当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中国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追赶时代发展潮流的奋进之路。

因为前无古人,我们必须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因为重任在肩,我们必须奋发有为,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兴国之第一要务。无论是面对国际竞争压力,还是面对国内自然灾害和各种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用山一样的信念、铁一般的意志凝聚起浩浩荡荡的队伍,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实现国家新发展,中国在改写自己历史的同时,也在破解着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局性难题,书写着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这是一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中国用6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三百年现代化建设之路,归根结底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这条道路上奇迹般的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命运,而且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拓宽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为人类解决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作出了新贡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向外宾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时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如今,中国已经和正在向世界展现这条独具特色而又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道路是由一个拥有7000多万名成员的执政党、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历史的实践中选定的道路。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成功的道路、光辉的道路。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道路一往无前,开创新的天地、新的辉煌!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更多专题 更 多
“嫦娥奔月”专题报道
2008北京奥运会大盘点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超越梦想—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香港明天会更好
60年:从荒原到粮仓
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更多图集 更 多
长安街的往昔
新中国“第一”
进城一甲子——写在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之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新中国体坛上的第一
直击三通:一日生活圈
克拉玛依三十年的变迁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
北平解放6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