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封面故事:城·事·人>>> 60年·人>>> 共和国的普通人
郑小瑛:一腔爱国情 一生爱乐心
本刊记者 王文捷 · 时间: 2009-09-1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提起厦门,鼓浪屿三个字会自然而然地跃入脑海,那琴声环绕的音乐之岛是无数人心中的旅游胜地。而提起音乐,就不能不说厦门爱乐乐团--厦门的十大城市名片之一。

2009年仲夏,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老师。这位在中外舞台上纵横捭阖了半个多世纪并始终致力于普及高雅音乐的客家女,言谈举止都是那样的激情澎湃、潇洒自如。

 

和祖国共命运

郑小瑛祖籍福建永定,1929年出生在上海。“刚刚进入青年,我的命运就和祖国同步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周围浓厚的爱国氛围深深地影响着我,”郑小瑛笑着说,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48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她离开父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那年她19岁,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生物系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预科。

“我是从家里偷跑出来的。前两次都让妈妈给抓了回去,第三次才成功。那是1948年底,我们一行人乘坐挤满了国民党逃难家属的轮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经过武汉,到达了中原解放区,来到了中原大学文艺训练班。当时训练班的成员基本上不识谱,大家在一起学歌时,学过钢琴的我,忍不住要纠正大家读谱中的一些错误,于是大家说:你还挺棒的,你就来打拍子吧!我的指挥生涯就是这么开始的。”

打大鼓、吹长号、扭秧歌、跑龙套,郑小瑛无论干什么都是一学就会,在文工团的表现日益突出。每次演出需要临时补缺时,人们总会想到她。文工团管乐队不时会有迎宾任务,郑小瑛便举起一支系着红缨的指挥棒,正式当上了指挥。她率领这个规模不大的乐队迎送过杨虎城将军全家的灵柩,慰问过英勇护矿的大冶工人,也迎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文工团的生活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对我革命文艺观的形成和日后的指挥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郑小瑛说。

 

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

1952年,文工团保送郑小瑛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此,她屡遇伯乐。

“音乐学院的赵沨院长一直对我栽培有加。”1955年,她获得了去中央歌舞团苏联专家班学习指挥的机会,师从苏联合唱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作为此次专家班里唯一的女学员,她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女指挥。

为期一年半的课程结束后,郑小瑛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作曲理论学业,也向前苏联专家巴拉晓夫继续学习指挥,同时又在新建的指挥系兼任主课教师。1960年,她被选派前往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跟随著名教授尼·阿诺索夫和他的儿子格·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学习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专业的研究生课程。

“当时,我深感自己身上肩负着祖国的使命,担子很重,决不能辜负祖国对我的期望,”郑小瑛回忆道。

1961年10月1日,郑小瑛在克里姆林宫剧院指挥莫斯科老音乐家爱乐乐团举行了她人生中的的第一场交响音乐会。音乐会的请柬上赫然写着:这场音乐会为纪念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周年而举办的。1962年10月2日,在莫斯科国立音乐剧院,她又成功地指挥了歌剧《托斯卡》的公演,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家。

 

当歌剧指挥遇上京剧

1963年,郑小瑛回到中国,被留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满怀一腔爱国之情的她迫不及待地想把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地传给学生们。

“只可惜,还没来得及向祖国好好汇报,文革开始了,”郑小瑛感慨地说。“我们先是被下放到38军,然后又去了京剧团。那时候搞中西合璧乐队,京剧乐队也需要指挥了。但我觉得自己从此就离开了交响乐和歌剧的舞台,我的音乐生涯突然就结束了,感到非常苦闷和绝望。”

有幸的是,热爱音乐的郑小瑛并没有荒废这段时间。“到了京剧团后,我发现自己居然有那么多东西都不懂,求知欲就上来了,我马上投入了认真的学习。 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震撼于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从只顾惋叹自己不幸的音乐生涯到敬佩中国传统艺术的大师们,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有音乐基础,我很快就在工作中找到了规律,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

谈起文革对我国高雅音乐发展的影响,郑小瑛说:“文革对我国歌剧和交响乐发展是种极大的摧残,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教育的破坏。那时候音乐课都停了,音乐老师受到不公正的迫害,音乐文化教育大步后退,着实令人痛心疾首。”

 

甘于奉献的“爱乐女”

文革结束后,郑小瑛被调回中央歌剧院工作。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央歌剧院这个耗资巨大、经济效益不好的音乐团体,在发展道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阻力。

“人们越来越疑惑:流行歌手一夜成名,唱一首歌就财源滚滚,而我们演出难度大得多的‘茶花女’,却只得到少得可怜的报酬。于是大家纷纷开始走穴,有人改唱流行歌曲,有人给流行歌手伴奏,整个剧院陷入了瘫痪状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有十几年之久。”

视音乐为第二生命的郑小瑛在困惑中陷入了沉思。1989年,由郑小瑛和大提琴家司徒志文、小提琴家朱丽共同发起,中国第一个女子室内乐团“爱乐女”在北京成立。这是一个完全由志愿者组织,非赢利的民办团体,旨在向下一代介绍中外传统的高雅音乐。先后共有70多位女艺术家们加盟“爱乐女”,她们多是来自北京各音乐团体的主要骨干和刚刚显露才华的青年演奏家。

提起“爱乐女”,郑小瑛难掩内心的激动,“在‘爱乐女’存在的6年时间里,我们不计报酬地演出了300多场,很受学生欢迎。我们为了播撒健康音乐的种子而努力,风里来雪里去,再辛苦都不放弃。后来由于得不到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爱乐女’不得不解散时,全国五十多家媒体都呼吁说:爱乐女不要走,我们需要你!若干年后每每听到还有人在念叨曾经的《爱乐女》,觉得很是欣慰。”

 

厦门爱乐乐团

1997年的一天,郑小瑛突然接到一个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的电话,邀请她去组建一个乐队并担任指挥。“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后,我曾经犹豫过,因为我对厦门了解甚少,而且在那边一个熟人都没有,但我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

作为一个客家女,郑小瑛深知厦门的文化底蕴,也期待能实现更多的音乐梦想。她说自己扎根厦门的决心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对人们广为传诵的“嘉庚精神”的认同。

19世纪末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今属厦门市)的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华侨实业家领袖,他一生都在倡导和身体力行“忠、公、诚信”的精神,以及“道德毅力”和创业改革意识。

“1998年我来到厦门后一直埋头苦干,希望能像陈嘉庚老先生一样,尽我所知所能去奉献,把美好的东西与人共享。我不孤芳自赏,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始终坚持着我那“阳春白雪,和者日众”的音乐宗旨:。我希望高雅音乐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郑小瑛目光炯炯,言语间闪耀着坚定和执着。

“能够按照艺术规律创建和管理一个乐团,是我最开心的事。在厦门的这十多年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我实现了内心深处的梦想;当2006年厦门市民选举这个基本由新移民组成的厦门爱乐乐团为城市名片时,我才会那么感动,并由衷地感谢大家。每当别人问我艺术生涯的高峰在哪里,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是现在,在厦门,”郑小瑛笑着说,“不过,我更愿意被看作是一名教师,一名音乐种子的传播者。”

 

走向世界的《土楼回响》

2000年初,郑小瑛同妹妹郑小维一同寻根遏祖来到了父辈的祖居地福建永定。祭奠过祖父母后,她们参观了永定土楼中最负盛名的“振成楼”。伫立于宽敞明亮的天井中,仰望着古朴巍峨、环环相套的奇特建筑,郑小瑛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感动于浓郁独特的客家风情。当她知道当年就要在龙岩举行世界客家人的代表大会时,她的一个灵感脱口而出:要是有一部交响乐来表现客家人团结顽强,开拓念根的形象就好了!

回到厦门后,郑小瑛心潮难平,遂邀少年时曾在闽西生活过的作曲家刘湲以客家历史文化为素材创作一部颂扬客家精神的“土楼交响乐”。此外,她还得到了香港客属崇正总会的经费赞助,也得到了世界客家研究会会长郑赤琰博士的大力支持,郑博士和夫人陈蔚芳从香港带来了很多有关资料以及珍藏的客家山歌影音,并建议将这部作品定名为《土楼回响》。

2000年11月,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在福建龙岩市举行。郑小瑛率领厦门爱乐乐团来到闽西,倾情演奏了《土楼回响》,引起数千名客家人的强烈共鸣。首演的成功令郑小瑛激动不已。从此,《土楼回响》开始了它的全国和世界传播之旅。2007年,厦门爱乐乐团以“土楼西行”为题,在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成功地进行了巡回演出,到今年,这部作品已演出50场,创下我国大型交响乐演出场次指最稿记录。

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十月,郑小瑛率领的厦门爱乐乐团将赴加拿大、美国举行“土楼东行”,以庆祝国庆和“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一周年。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文化参赞孙建华表示,《土楼回响》无疑将为旧金山各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增添喜庆气氛。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更多专题 更 多
“嫦娥奔月”专题报道
2008北京奥运会大盘点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超越梦想—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香港明天会更好
60年:从荒原到粮仓
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更多图集 更 多
长安街的往昔
新中国“第一”
进城一甲子——写在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之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新中国体坛上的第一
直击三通:一日生活圈
克拉玛依三十年的变迁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
北平解放6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