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封面故事:城·事·人>>> 60年·城>>> 重庆
重庆关键词--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
本刊记者 金多优 · 时间: 2009-09-1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新浪博客网站(http://blog.sina.com.cn/minecaijing)的一篇博文将“房价”列为“想到重庆生活的三大理由”之一。文章提到,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谈到重庆的美好未来时,称市政府当前正采取措施控制房价,要“让普通3口之家,平均6.5年,能够买套 90平方米住房”,以实现打造物美价廉的“宜居重庆”的目标。

这无疑是一个吸引市民眼球的目标,也给全国各地为房奋斗的人们一个诱惑性的选择:在重庆生活,可以压缩购房成本,缩减人们奋斗储蓄的周期。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宜居”是重庆这个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未来发展的五个关键词之一。2008年7月,重庆市政府在一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五大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新的战略目标。“五大重庆”共涉及约1万亿元投资,自2008年开始,到2012年完成,具体投入是“畅通重庆”3000亿元,“森林重庆”500亿元,“平安重庆”150亿元,“健康重庆”250亿元,“宜居重庆”6000亿元。

从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工业”重镇,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全国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城市,重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线重镇:加速工业化进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利状况,中央启动了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当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者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

据重庆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唐润明介绍,重庆作为建设的重点,迁建、新建了200多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这些新增的企事业单位除少数是兵工厂外,大部分是与战备有关的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工业。历时10余年(1964—1980年)的“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工业经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较大程度上加快了重庆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计划单列:相当于省的经济管理权限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享受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作为我国西南部“经济发动机”的重庆却由于体制上的约束,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当时作为四川省的省辖市,重庆市没有经济自主权。

为了更好地发挥重庆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中央于1983年2月批准重庆成为全国首批经济计划单列市,给予重庆相当于一个省的经济管理权限,由市政府直接承担完成国家计划和上缴财政的责任。

计划单列后的重庆不负众望。据统计,计划单列13年后的1996年,重庆国民生产总值达1179亿元,比1983年增长11倍;工业总产值(按1996年不变价)达1216.07亿元,年均增长18.9%;13年间,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20亿元,大大超过了前30多年的总和。

 

最年轻的直辖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重庆作为军工企业较多的重工业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改革的磨合期。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重庆一下子涌现出几十万下岗职工,老百姓生活水平降低,经济再一次陷入困境。

由于三峡工程上马,移民问题也迫使中央政府开始重新考虑重庆的定位。当时三峡移民70%在原来的四川管辖内,且80%属于贫困县,但成都距离三峡太远,管理难度较大。重庆由于同三峡距离较近,它的拉动作用可以帮助三峡地区的800万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在这样的背景下,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设立重庆为直辖市的决议,并将原四川省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

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迁建,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再次被推到了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的交汇点。

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孟东方介绍说,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如今重庆已搬迁安置移民81.47万,其中异地安置13.98万,库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各项功能得到完善;国企整体亏损的局面得到了扭转,并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重庆市贫困人口由366万人减至65万人,解决了301万人的贫困问题。此外,2008年,重庆市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达297天,今年这个数字有望达到300天左右。

 

统筹城乡:西南地区不可替代的角色

2007年,重庆被确定为全国第一家省级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城市,这无疑为重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重庆是我国一座典型的城市高速发展与农村发展滞后并存的西部城市。根据城乡统筹改革的规划,中央政府希望把重庆建设为一个中心城市,并以此不断向农村扩张、辐射,形成一个城乡统一的综合体。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慢慢消失,形成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都市群,并以此带动西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近日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向媒体表示,作为城乡统筹的试点城市,重庆过去小城市带大农村的局面已经大大改变。直辖前重庆的城市化率只有28%,农村常住人口比例高达72%。现在重庆的城市常驻人口和农村城市人口已经基本达到1:1,根据重庆市政府的规划,十年以后重庆的城市常驻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70%。

据透露,在今后五年,重庆市将推动总额达2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这一数字是2007年重庆市4110亿元GDP的5倍。

另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09年4月下旬,重庆市已正式向国务院递交《重庆“两江新区”总体规划方案》,申请设立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走在开发、开放前列的第三个国家级试验区。“两江新区”规划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一旦获批,无论对重庆还是对整个西部开发,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更多专题 更 多
“嫦娥奔月”专题报道
2008北京奥运会大盘点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超越梦想—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香港明天会更好
60年:从荒原到粮仓
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更多图集 更 多
长安街的往昔
新中国“第一”
进城一甲子——写在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之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新中国体坛上的第一
直击三通:一日生活圈
克拉玛依三十年的变迁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
北平解放6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