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封面故事:城·事·人>>> 60年·城>>> 南宁
南宁60载的步伐:不同职业人眼中的60年
清水由实 · 时间: 2009-09-1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今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国六十周年。借此良机采访几个足以代表中国的城市是本刊喜迎建国60周年的计划。8月下旬我们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开始了采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治中心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是位于北京西南2240公里以外的南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2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南宁市,从那一天开始,一个崭新的南宁市迈出了她新的征程的第一步。

自2004年开始,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博览会于每年秋季都将在南宁市举办,这无疑给了南宁市一个飞跃性大发展的契机。

在南宁,我们寻访的都是一直从事同一工作的人,倾听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感受这一个甲子的变迁。

 

一个司机眼中的南宁:亲临南宁市区的变迁

黄平先生(55岁)出生于南宁、16岁就在空军当兵。退伍时正直文化大革命,因此他去了农村插队。之后的80年代,他成为南宁市某党政机关的一名专职司机。当兵时就已经拿到驾照的黄先生说:“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多数时候都是开大卡车,不像现在开的是小轿车”,“再说,当时的小轿车几乎只有企业或机关才有”。不过,到了21世纪,尤其是决定2004年以后东盟博览会都将在这里举办,从2003年开始私家车的增加简直就是势不可挡。黄先生告诉我们,“现在每天都会新增200辆吧”。

南宁市内的建筑物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据说“上个世纪60年代市内最高的建筑物是1953年作为消防设施修建的、高度为29.4米的望火楼”。查阅资料后我们得知,当时恋人之间流行的一句接头暗语竟然是“在望火楼下面见”。再后来,由于高层建筑层出不穷,望火楼的消防功能随即被淹没,于1988年停止使用,如今的望火楼于2001年确定为南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在,南宁市的最高建筑物是2005年建成的、高276米的地王大厦。

 

一个铁路工人眼中的南宁:与铁路同行

1943年生于南宁市的沈云生先生(66岁)说,至今仍记得1949年解放军进城的情景。早年,包括日本侵略军,这里经常是战火纷飞。所以,当年看见解放军进城的他甚至孩子般的想又要打仗了。直到第二天,他才明白家乡再也不会打仗了。

沈先生那张晒得黝黑的脸很符合铁路工人,他1960年进入柳州铁路学院,用了两年的时间专攻运输学。那之后还当过兵,1968年退伍后分配到南宁火车站当了一名铁路工人。

面对“为什么选择铁路工人”的提问,沈先生满脸诧异的看着我们说“因为工作是国家分配的呀”。沈先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无论是进入铁路学院学习还是当一名工人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那时候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根据祖国的需要,由分配来决定的”。

1968年正式开始铁路工人生活的沈先生正好赶上了当时的文革。“南宁站是柳州铁路局当时最早成立革委会的地方,也是武斗最厉害的车站”,沈先生就在这动荡中开始上班了。但是,由于当时的货物运输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实际的工作竟是参加专案组、纠察队揭发反革命分子。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73年,之后整个社会终于慢慢恢复了秩序。从那时起,沈先生开始了列车调度的工作。据说这是当时最累的工作。沈先生负责的是客、货列车单线去北京、凭祥、湛江方向的三条线路。

后来,沈先生还在技术科、安全科、安全监督科等科室工作过。直到2003年退休,作为一名铁路工人沈先生陪伴着铁路度过了35个年头。

当谈及工作数十年以来所亲临的变化时,沈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这段期间,由于1979年开始处于与越南交战的状态,“铁路运输以大量的武器、火箭等军用物资装备为主,那时的工作相当紧张,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后,运输业务仍是以部队为主”。因此,这一带铁路系统的飞速发展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那时不仅实现了复线铁路运输,在引进计算机控制等技术方面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沈先生还告诉我们“例如,从1989年开始修建南昆铁路。要知道,从贵州到昆明是一段非常贫瘠的山区,甚至可以说那里仍处在原始生活状态。要想生活富裕起来,必须首先修路搞运输。铁路建成后,矿石、煤炭、木材等终于走出了贫困的山区,生活变得富裕了,就连穿着也漂亮了”。这条南昆铁路于1997年全线开通运营。

另外,工作劳动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35℃、36℃高温的工作场所都配备了空调,就连候车室也装上了空调设备。

说到个人生活的变化,沈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的生活异常艰辛。到了70年代,生活虽然比60年代好一些,但那时毕竟是计划经济,无论买什么都需要凭本或凭票(配给制)。换句话说,物资虽比60年代丰富了,但很难买到。后来,由于工资只有43.5元,所以只能用提前支取工资的办法于1974年买了一辆自行车。再后来,1975年在单位一次性付款430元买了一台三菱的黑白电视机。因为没有那么多积蓄,只好从工资里一点点扣除,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把债还清。1980年前后,我家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80年代后,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无论环境还是劳动条件都逐步得到了改善。特别是1986年以后,工资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尽管基本工资还不到90元,但那时开始有奖金和补贴了,有时甚至能拿到200或300元,超过了基本工资。到了90年代,包括孩子在内全家人都上班工作,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宽裕很多。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工资和奖金等加起来大概能有500元左右吧。1991年我家搬进了约60平米的两居室。而此前我家四口人一直挤在不到40平米的、没有厨房的一居室。到了2000年前后,想去哪里旅游都可以去,基本工资大约能拿到1000元左右吧。2003年我退休后搬进了100平米的住房,每月的退休金也能拿到3000多元。现在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6点半起床,和老伴一起出门。到8点半左右和其他老年人一起玩‘气排球’(一种适合老年人玩的、很轻的排球)。之后,溜达着去蔬菜市场买东西。回到家开始做午饭,然后睡个午觉。下午吃完晚饭后出去散步,这就像每天的功课一样。

当问到对今天生活的感想时,沈先生爽朗的笑着说“和老伴两个人健健康康的,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多好呀。这日子估计比那些当官的过的都舒坦呀”。沈先生那充满对一个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至今的自信和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学教师眼中的南宁:与年轻人同行

南宁第三中学的前身是清朝末年1897年创建的一所讲堂,自1953年开始成为重点中学、并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学校的方洁玲校长告诉我们,讲堂于1906年扩大了规模,变成了公立中学。之后经历多次拆分、合并,解放后的1950年改名叫广西省南宁中学,1955年更名为广西省南宁第三中学直至今日。

我们采访了从1960年到1993年一直在南宁第三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的郭先安女士(71岁)和该校留校毕业生、1992年担任物理教师、至今仍在执教的朱寿康先生(62岁),倾听他们二人在不同年代的教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当代学生气质”。

郭先安女士生于湖南省湘潭,在长沙长大。高中毕业后响应当时年轻人去农村边疆的号召和同班同学数人一起去了桂林,考入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宁第三中学。她刚到学校的1960年恰逢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学校的周边根本就没有高楼,交通也很不方便,无论去那里都是徒步而行,那个时代的学生用郭女士的话说,可“吃了不少苦头”。当时,教室与教室之间的空地都是用来种菜的地方。各班都分配了一块菜地,每逢星期六学生们都要去自己的菜地劳动一天。那时,不光是种菜,还养鸡、养猪,然后送到食堂,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70年代。

说到当时的学生,郭女士很感慨:“那时什么都需要自己做,衣服破了自己缝,自己种菜,在学校的农场种些杂粮或土豆,享受着一种收获。毕业后或是马上工作,或是考入大学的都有。说到考大学,那时的想法很简单,不像现在的学生或他们的父兄考虑的那么复杂”。

接着郭女士说:“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了。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郭女士到这里任教的第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仅课程停了,学校简直就是大字报的海洋。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学校一直处于这种不正常状态。1977年恢复了高考,1978年该校有8名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说起刚恢复高考不久80年代的学生,郭女士说:“他们对学习都非常自觉努力”。郭女士接着说,虽然那时没有今天的竞争那么激烈,但学生们因文革中失去了学习机会,因此对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望,“他们的学习目的和理念很明确”。

朱寿康先生1992年到该校任教,那时的学生与80年代的学生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2000年以后,因特网开始普及,这使得不顾学业而热衷于网络的学生大量增加。“后来,对网吧进行了整顿、规范,随着家庭网络的普及,现在要好多了”朱先生说。不过,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针对学生校园生活的有关校方责任的相关条例也在不断完善。像日本那样,学校撤销某些容易造成学生受伤的器具等做法在中国也越来越多了。

自2001年起担任该校校长的方洁玲女士就现在的学生特点指出,“家庭环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因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有所增加”。而这种单亲家庭对学生性格的影响自然不可忽视。另外,从学生的结构看“既有家庭非常富有的子女,也有父母下岗、家庭并不富裕的子女。家庭环境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

据方校长介绍,近7年来,学校对渴望考大学但家庭生活相对贫困的学生,每年都会从校友基金中拿出每人4000元的助学金来资助30名学生。不仅如此,上大学后仍会继续资助他们大学一年级的学费。此外,学校每年会筹资1500元用于60名学生的健康营养。在助学金方面,由于学生本人对家庭贫困出于自尊而多数缄口不提,所以学校会通过学生在食堂用餐观察一个月的伙食消费情况,然后由学校出面和本人联系。此外,为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除了本人和班主任以外是不会让其他人知道的。从这些做法我们深深感受到学校的用心良苦。

从一个自给自足的校园种菜时代,走向一个网络信息无限、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时代;从一个贫困、同甘共苦的时代,走向一个物质丰富且多样化的时代;跨越60年,中国的年轻人气质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

 

尽管有人说在改革开放后,南宁市比其它城市的发展似乎都要来得慢一些,然而何尝不能把这“姗姗来迟”看成是一种万幸?没有其它地方为之苦恼不已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正是南宁独有的优势。以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为契机,跨入21世纪之后,怀揣着飞跃性发展机遇的南宁,正在将迄今为止的“绿城”与市内多个清澈潺潺的河流紧紧相连,大踏步地迈向一个崭新的“水城”。是的,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祥和与安宁是不可欠缺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城市将以她清馨的容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更多专题 更 多
“嫦娥奔月”专题报道
2008北京奥运会大盘点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超越梦想—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香港明天会更好
60年:从荒原到粮仓
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更多图集 更 多
长安街的往昔
新中国“第一”
进城一甲子——写在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之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新中国体坛上的第一
直击三通:一日生活圈
克拉玛依三十年的变迁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
北平解放6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