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封面故事:城·事·人>>> 60年·城>>> 南宁
壮乡山歌在传承中唱响
本刊记者 缪晓阳 · 时间: 2009-09-0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南宁市文化局局长陈晓玲

左上: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精粹汇编 右上:壮族嘹啰歌圩男、女对歌 左下:尼达妮合唱团 右下:马山县壮族三声部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乡广西,千百年前出了个以歌传艺的刘三姐。尽管“以歌择偶”的历史背景早已变迁,优美动听的山歌却流传至今。从唐时的兴盛到解放后的复兴,千年荏苒,沧海桑田,如今,壮乡山歌与桂林山水一样闻名。近日,围绕山歌在广西的传承与发展,记者对南宁市文化局局长陈晓玲进行了专访。

陈晓玲介绍说,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主要有壮族、苗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南宁市的壮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广西的少数民族有他们的民俗民风,他们都喜欢唱歌,男女青年谈恋爱唱对歌,孩子出声唱出声歌,女儿出嫁唱出嫁歌,迎接客人唱进酒歌。壮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后裔,自古以好歌、能歌著称。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唱歌活动形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活动,经不断演变成为以歌唱爱情、向往美好生活为主的男女追逐对唱的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尤以农历三月初三最多,每逢三月三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就会聚集在歌圩点对歌。

有“歌海”之称的壮族地区,历代不断有丰富绚丽、风格独特的山歌产生,从图腾歌谣、创世史诗,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从风俗歌谣、婚恋情歌,到伦理道德和生产时令等各种体栽的传统民歌,尽管缺乏文字记载,而依靠口头传唱仍在民间世代相传。“山歌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唱时事。50年代经常唱我家分了田你家有了地,如今多唱我家买了新汽车你家有了新房子。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百姓生活的改善而不断变化山歌内容。”陈晓玲说。

有着悠久历史的壮乡山歌,不仅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形成的文化结晶,更是一份值得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日益多元性,像其他一些民俗文化一样,山歌的影响力也受到新文化的冲击。陈晓玲表示:“1978年改革开放后,涌进不少新文化,年轻一代开始追求时尚,对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山歌不太感兴趣。那时,大树下老人唱山歌,小卖部边上年轻人唱流行歌的情景非常普遍。90年代以后,政府加大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在1999年举办了第1届南宁国际民歌节之后,唱山歌的人逐渐多起来。”

谈到南宁市在山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据陈晓玲介绍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加大保护力度。2005年底,国家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南宁市随之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运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用3年时间编纂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精粹汇编》,目前,全市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12000项,其中山歌占绝大部分。在近几年申办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中,南宁市共4项,其中2项与山歌有关,分别为壮族歌圩和马山三声部民歌。此外,建立了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承基地,并确立了转承人。第二,加大挖掘力度。组织词曲作家去农村采风,把农民口中的山歌整理成谱后搬上舞台。比如,山歌代表作《壮乡美》和马山三声部的《爹娘恩情深似海》、《生活美如霞》等都是近几年挖掘整理的成果。第三,加大创作力度。发挥词曲作家的才华,根据民间元素重新创作。比如,作曲家徐沛东来广西创作的《大地飞歌》,不尽受到国人欢迎,外国人也喜欢。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泰国友人曾演唱泰语版的《大地飞歌》,十分动听。

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与推动下,壮乡山歌在传承中唱响。昔日刘三姐们对歌的山坡如今变成了可容纳3万多人的现代化民歌广场。世代相传的民歌以新歌圩、广场歌台及民歌艺术节节庆为载体,通过新唱、翻唱、再创作等演唱形式,在炫目的现代电声乐的渲染和在富有广西民族风情的竹楼、铜鼓、瀑布的掩映下,展示着一种深厚的民歌文化情怀和别样的民间山歌底蕴。

“今年10月20日,将举办200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届时会有30多个国家的歌手前来参加,过去只在一个乡一个县举办的歌圩,如今变成了国际大舞台。此外,山歌还进入了课堂,小孩子都在学唱山歌。武鸣县的‘尼达妮合唱团’很有名,在壮话中,‘尼’指男孩,‘妮’指女孩,‘尼达妮’就是男孩女孩合唱团的意思。在今年8月初举办的2009泛北部湾经济论坛上,孩子们演唱的山歌倍受东盟友人的称赞。今后,我市还会进一步加大对民歌的保护、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会唱山歌,只有流畅的更广,才能流传的更久。” 陈晓玲说。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更多专题 更 多
“嫦娥奔月”专题报道
2008北京奥运会大盘点
中国话剧 百年舞台
超越梦想—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
香港明天会更好
60年:从荒原到粮仓
改革开放30年专题报道
更多图集 更 多
长安街的往昔
新中国“第一”
进城一甲子——写在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之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新中国体坛上的第一
直击三通:一日生活圈
克拉玛依三十年的变迁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
北平解放6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