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纪念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 历史回顾
《北京周报》50周年随想
吕 翎 · 时间: 2008-05-06 · 刘德有

 

新中国第一本也是唯一的英文版新闻周刊《北京周报》,今年3月迎来了她的50岁生日。一本面向外国读者的周刊持续出版了半个世纪,实属不易,堪称是国际出版界的“奇迹”。就在英文版《北京周报》出版5年后,《北京周报》日文版也与广大日本读者见面,因此,今年又是《北京周报》日文版创刊45周年。当《北京周报》英文版在北京创刊时,我正在日文版月刊《人民中国》编辑部工作。作为同行,我关注并见证了《北京周报》的成长。

新中国出版的英文刊物,在此之前,还有半月刊《人民中国》和月刊《中国建设》及《中国画报》等。随着《北京周报》英文版的问世,《人民中国》英文版半月刊就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是别人,正是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纵观国内外风云变幻,审时度势,亲自倡议、关怀、指导,使这本崭新的刊物得以问世。不仅如此,周总理还亲自决定了她的刊名--《北京周报》。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英文版创刊时的刊名没有直译为《北京周报》--Peking Weekly,而用的是Peking Review(后改为Beijing Review),直译过来便是《北京评论》。我想,这也许是为了照顾西方读者的习惯,而更重要的也许是为了突出这一刊物的性质和特点吧。因为新诞生的英文版《北京周报》,是一本时政性较强的评论杂志,它一改通常的海运发行方式,而采用航空发行,就是为了及时地向国外读者提供最具时效性和权威性的中国新闻,特别是提供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官方重要文件、中国对国际问题的重要评论,以及重要的报刊社论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开展大论战时,这本刊物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的立场和观点。

说到刊名,日文版就没有用《北京评论》,而是直接用的《北京周报》。看来,强调的是由新中国首都北京出版的日文周刊。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日文版《北京周报》的刊名,是我国文化界泰斗、著名书法家、也是日本读者很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挥毫题写的。《北京周報》四个大字遒劲、潇洒而又飘逸。其中的“周”字,由于在中国推广简化字后, “周”、“週”不分,一律写作“周”,作为俗字的“週”已不再使用。然而,在日本,表示“周刊”、“周报”時,至今仍写作“週刊”、“週報”。当时我听说,北京周报社在求郭沫若先生题字时没有说清楚要写日本通用的汉字“週”,因此,写来的刊头是《北京周報》,而不是《北京週報》。“周”、“週”二字本来相通,但中日两国如今的使用习惯已经不同。当时,尽管有些日本读者提出,《周報》这一写法不符合日本习惯,要求改过来,但好容易求来的字,怎么好让郭沫若先生重新写过呢!时间一久,读者也习以为常了。过了若干年后,封面在改版时,才按照日本通用的写法,改为铅字的艺术体《北京週報》。

1958年《北京周报》创刊当时,中国还处于被美国封锁的时代,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情况的途径屈指可数。那时,来华采访或常驻的外国记者凤毛麟角,旅游者也不多见。中国的对外刊物更是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是月刊或半月刊,时效性很差。传播消息最快的,要算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了。但听众数量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周报》的诞生,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对于渴望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半个世纪以来,《北京周报》宛如一面镜子,既如实地反映了日新月异的中国的现实,也记录了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动态。它为研究中国和世界当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正因为满足了国外读者,特别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们的这一需求,《北京周报》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日本,许多地方相继成立了《北京周报》的学习会。日中友好协会多年来在《运动方针》中呼吁会员们阅读《北京周报》等北京出版的三刊(《北京周报》、《人民中国》、《人民画报》)。一些国家政要包括总统和总理办公室都成为《北京周报》的长期订户。已故日本众议院副议长冈田春夫生前就曾对孙平化先生说过,“在国际形势激烈动荡,各种媒体进行着形形色色的报道的情况下,作为自己进行判断的根据,想知道中国的观点时,就主要依靠《北京周报》的日文版。”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结构异常发达的时代,能使外国人获得中国信息的媒体陡然增加很多。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北京周报》英文版除了保留了文字版外,从2001年起增加了网络版。而日文版和其他一些语文版均改为网络版。不消说,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时效性。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和中国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际事务的态度和立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重要和引起人们的关注。无疑,《北京周报》需要继续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向广大国外读者提供准确、权威和公正、客观、及时、深入的报道。而准确、权威、公正、客观恰恰是《北京周报》的生命所在。

最近以来,西方某些媒体围绕“西藏问题”,在报道上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幸灾乐祸,唯恐天下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周报》更增加了它存在的意义。希望《北京周报》一如既往,继续主持正义,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解疑释惑,反驳西方某些媒体的谬论,打破他们“妖魔化中国”的企图,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事实真相,不断发挥“中国之窗、世界之友”的作用。

(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前副部长)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