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纪念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 历史回顾
一份杂志的诞生
吕 翎 · 时间: 2008-03-07 · 林戊荪

 

整整半个世纪前,一本全新的杂志--《北京周报》在中国诞生了。它是新中国第一本英文周刊,依靠航空发行向外国读者提供最具时效性和权威性的中国新闻和观点。当时,新中国已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由于中国的参加,朝鲜实现了停战, 美军被迫退到“三八”线;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新中国表明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看法。中国提出了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世界史中,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立场第一次显得如此重要,国际社会开始关心来自中国的信息。《北京周报》的出版及时满足了这些需求,因而受到了海外读者的欢迎,在世界各地的发行量迅速增长。《北京周报》经常为许多国外记者所引用,并且成为学者们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材料,许多国家总统和首相办公室都是周报的长期订户。

这本周刊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的发起人是已故国家总理周恩来,在发展过程中它还得到了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刚成立时,《北京周报》编辑部人数不多,需要承担起繁重的编辑任务。总编杨承芳是一名老新闻,他曾在上海工作过,写得一手地道的英文文章。编辑部的中坚力量来自英文双周刊《人民中国》。这些人中仅有少数在西方学过新闻或工作过, 还有几位外国专家奉献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而大多数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 他们勤奋好学,边学边干, 加班加点,无私奉献。1958年新年后仅仅两个月《北京周报》就出了几份试刊。当然,一份高水平报刊的成功也离不开外界的支持。当《北京周报》约稿时,名人、作家和学者们从来不吝惜他们的热情帮助。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中文刊名,至今仍在封面使用。

为节省航空邮费,《北京周报》使用了既轻薄又耐用的含棉纸张。棉花在当时属于供应短缺的物资,这种纸张由山东济南的一家造纸厂为杂志特制。因此,在印刷界,就有了一种名为“周报纸”的字典纸。1963年,《北京周报》要发行其他文种的版本,急需轮转印刷机。几经周转,报社在东北长春找到了一台闲置多年的日本产老式轮转印刷机,这台机器立刻被运往北京,并投入使用。

《北京周报》为了发行国外同样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要知道,那正是美国对中国进行封锁与禁运的年代,譬如,杂志需要通过香港才能发往美国。但,对《北京周报》来说,最艰难的阶段还数“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当时杂志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但是即使这样,依靠大多数员工的信念和责任感,所有的杂志全部按时出版,照常发行。

1978年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的第二个春天。和国家命运荣辱与共的《北京周报》也迅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经验丰富的总编辑汪溪的带领下,全社工作人员抚平伤痛,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改版工作中去,迎接时代的挑战。此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年来, 对外宣传加速了步伐,品种繁多,形成规模。《中国日报》开始发行并不断改进;中央电视台播出众多英文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扩大了对内和对外的新闻广播。中国网设立多种外语版。目前,尽管国际上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北京周报》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着力培养和引进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业务人才。

和中国悠久的历史相比,五十年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北京周报》所经历的这五十年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新阶段,尤其是过去三十年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与创新的例子随处可见。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已经尽善尽美。在社会发展的同时,问题和挑战也随之出现,需要认真思考,协调解决。这些情况都被反映在每一本《北京周报》中,过去如此,现在亦是如此。这本杂志就像一面镜子,如实地映照着中国的当今现实,也纪录了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历年的杂志以及它们所刊登过的议题构成了一本中国现代史的参考书,为研究中国当代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创刊之时,《北京周报》的目的在于为外界介绍中国的情况,从而增进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在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么做的确是必要的。如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读者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面对大量相互矛盾的信息时所需要的判断力。一些国外的学者曾经预言“中国崩溃论”,现在又摇身一变,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国际上有媒体基于片面的信息来源,对中国进行耸人听闻的指责,而不是提供公正客观的报道和分析相关事实。在我国迅速发展,新老问题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北京周报》更加努力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和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对《北京周报》这样的刊物来说,有两个特色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及时的新闻报道,第二是深入的评论分析。时效性必不可少,但仅有时效性又是远远不够的。《北京周报》享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但如果说一本杂志的诞生绝非易事,那么它的成长和提高则更具挑战性。在全社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周报》一定会发展壮大,一定会开辟新的辉煌。对于这一点,我们充满信心。

(作者系北京周报社前社长、副总编辑、前中国外文局局长)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