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缪晓阳,现在网络部日文版从事编辑、记者的工作。很荣幸借周报50年社庆的机会,能在这里同在座的,曾经在北京周报工作多年的专家、前辈们一起聊聊天。作为一名去年新入社的员工,非常感谢社领导、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跟各位讲讲我从选择到周报工作,以及很幸运地进入周报工作以来的一些心得体会。
说到当时为什么来周报工作,我感觉找工作跟找对象一样,一是要喜欢,二是要性格合适,也就是说个人性格和工作性质相适应,此外,最重要的还得是要有缘分。
首先,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我觉得上学时学的本领在周报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实践的机会,感觉学以致用,都没白学。我大学的时候,主要的专业是日语。此外还辅修了3年的计算机应用,包括图片制作、网站制作、简单的编程等等。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一直就想找一个即能用到日语,又能用计算机网络的工作。
其次,说到性格,这么多年了吧,总结一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喜欢用理性思考问题,喜欢安静比较座得住,又感情丰富,比较有激情,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喜欢在无规律,突发性强的,富有压力刺激的环境中生活,不怕吃苦的人!所以,从事新闻编辑记者工作,我感觉很爽很快乐。
第三个,就是缘分。上研究生的时候,我曾两次作为交换留学生去日本留学。2006年年底,研究生三年级时我还在日本的广岛大学学习,那时自己处在一个选择阶段,是回国内工作还是继续留在日本读博士。当我在网上看到北京周报招聘网络版日文编辑记者的通知时,觉得这是一直以来自己想干的工作,就叫我爸在北京替我投了简历。我记得特别清楚,2007年1月10号一大早,收到我爸用带有语法错误的日语给我日本的手机发的邮件,大概意思说北京周报通知我1月13日参加笔试,离考试仅有3天,如果不及时回北京,恐怕要错失机会。收到短信后我就拿起护照、钱包,坐上列车,一路奔到广岛市中心买了笔试前一天,1月12号的机票,那是13号之前最后一张从广岛飞北京的机票。12号,我闪电般飞回了北京。13号,准时来到笔试考场,有意思的是在考场里我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考试座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我爸之前跟周报老师说我还在日本,不知道能不能按时回国参加笔试,所以大家以为我大概不会来了,当时老师就临时给我安排了一个考试座位。笔试通过后,我又参加了面试。现在想想这一切,真的很戏剧化!记得面试那天,面试老师最后一个问题问:除了北京周报,你还报过其它什么单位吗?当时我就特别激动地说:我是用当时广岛最后一张飞北京的机票于12号晚上回到北京,没做任何准备就参加并通过了第二天周报的笔试来到今天的面试,我相信这是缘分!
我记得去年春节前那会儿,有天晚上我看周报日文网络版时还是老版,第二天再看就变成崭新的版面了,当时就觉得特神奇特酷!想着以后要能在这么漂亮的新闻网站工作得多牛啊~想着想着周报电话就来了,通知我2月26号起开始实习,没想到美梦成真得这么迅速,托周报的福,去年春节我没事儿竟偷着乐了。
实习是一年前的现在这个时候,正好赶上两会,当时在日文部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亲切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实习期间的工作,还第一次尝试了自己采访、编辑、翻译,很长见识很兴奋,经过短期的实习,让我更加喜爱这里的工作。
正式进入周报工作是从去年8月20号开始的。算到今天,有半年多了。这期间,日文网络版比我实习时候多了不少特集和新的栏目,变化很明显。半年里,在老师同事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我收获很多。北京周报日文版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我主要负责“体育”、“奥运”、“图片故事”三个栏目的内容编辑更新。半年来还参加了七个专题的制作,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还帮我推荐了很多很好的采访选题,到目前为止自己采访写作了中外文共50多篇新闻作品,实际采访写作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我很喜欢出去采访,接触很多人,亲身了解很多事情。在一些中日交流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见到了一些很少有机会能见到的人,比如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现任驻华日本大使等等。记得去年年初实习的时候,第一次去日本大使馆参加活动,当时我很兴奋地跑到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面前告诉他我是北京周报记者,摄影石老师还给我和宫本大使夫妇照了合影,从学生变成记者,感觉特自豪。
半年来,难忘的采访很多,其中最难得最令我感动的是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时的那次全程追踪式采访。这次采访不仅让我感到记者工作有多艰辛,同时让我感到身处北京周报大家庭有多温暖!
去年12月27~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在老师、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也有幸去了趟天津、济南进行采访。这次采访我身兼两职,一是文字采访,二是视频摄像。福田走到哪儿我们就追到哪儿。到了曲阜孔庙,记者们都在零度以下的室外夹道欢迎般地恭候着福田。福田是一路参观,可就给记者们3个地方可以拍照。福田看完一个地方就顺路游览,记者们拿起行头家伙,按着活动计划安排,绕路去下一个拍照地方。这个疯跑啊,谁跑得快,又有耐力,又扛得动摄像器材,谁就能冲到最好的拍摄位置。
在总编室史老师的联系下,我们得知福田将会在孔庙杏坛的东南角发表讲话,于是就早早到了拍摄地方蹲点儿等待,冷啊,不能动弹,不能喝水上厕所,离开了占好的位置就再也挤不进来了。福田终于又出现了,由于天气冷,福田挫着手,嘴里念叨着“あ~さむい、あ~さむい(哎呀,冷啊冷啊)”。我从正面角度拍下了福田的近距离讲话录像。当时看着摄像机屏幕里的福田都不敢相信就是他,就跟我半米之隔,抬头又确认了一下,原来天天在电视上看到的政治大人物也挺亲切和蔼的。也许,对前辈们来说,这已成为大家工作中的一个常态,而对我来说,还是相当激动的,是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
此外,最让我难忘感动的还是在福田康夫访华的采访活动中体现出的集体力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采访前,王社长的亲自叮嘱,为这次采访任务布置了重点和主要方向。总编室的史老师一直忙着联系,确认采访日程。北大演讲采访结束后,已经快晚上6点了,黄老师、李主任,日文部的张老师、夏老师,还有技术部的所有老师同事都没有回家,一直等着我们的采访结果。在曲阜孔庙采访那天正好是休息日,黄老师大中午就跑到单位帮我修改文章,张老师们也放弃休息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翻译上传了稿子,胡老师还及时制作了视频。采访的一路上,摄影王老师和司机杨老师都对我很照顾。夜里在高速公路上,在我已经累得睡着时,杨老师还得坚持开着车,穿梭在n多比飞机还长的巨无霸大货车的空隙中。我感到周报人都非常地敬业,觉得在周报工作真的很幸福。
除了工作,我还参加了周报组织的各项娱乐活动,比如唱歌、羽毛球比赛、新年联欢会的演出,感觉生活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在周报工作的日子里,我学到很多实际有用的知识,认识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交到了不少关系要好的朋友,体验到了做记者的艰辛,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与温暖。为了适应周报栏目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踏踏实实地工作学习,为周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周报一同成长。
谢谢大家。
(该文为北京周报社青年员工代表在《流金岁月——我与周报》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言者为网络部日文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