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纪念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 纪念活动
新老周报人畅谈“流金岁月”纪念创刊50年
吕 翎 · 时间: 2008-03-05 · 本刊记者 吕翎

 

2008年3月5日下午,北京周报社召开了题为“流金岁月--我与周报”座谈会,社长兼总编辑王刚毅、常务副总编辑江宛棣、副社长亓文公、副总编辑黄卫,原总编辑耿玉馨等离退休领导和部分老同志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参加会议的还有部分青年员工代表。

这次主题为“我与北京周报一起成长”的座谈会,是《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应邀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和青年员工代表在会上踊跃发言,共同回顾了自己在北京周报社的日子。

《北京周报》于1958年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创刊,是中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多文种新闻周刊,最多时曾经拥有英、法、德、日、西、葡、阿拉伯、印尼8个文版,通过航空发行到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拥有英文印刷版和中英法德日多语种新闻周刊网站。

座谈会以一部记载周报创刊和发展的纪录片--《北京周报--了解中国的窗口》拉开序幕。当看到片中那些曾经年轻的面孔时,老同志们唏嘘不已,青年员工们也随着纪录片融入到他们不曾经历过的那些周报岁月。

原副总编辑戴延年发言时,连称与周报“有缘”,他感叹道,自己尚未来到周报之时,便与周报第一任总编辑杨承芳一同出访印尼,自己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周报,其中许多经历都很值得回味。

原副总编辑张立方说,北京周报社是一个上下齐心合力、共同努力的大集体,是集体的力量让周报走到了今天。同时,周报的要求也是最为严格的,周报紧张、艰苦的工作不是坏事,恰恰是对人的磨炼。

原对外部主任崔志忠在回忆创刊之初的艰苦岁月之时说,当时很多新调过来的同志连住房都没有,到了北京只能凑合在小旅馆。“我尽力,我无悔。”崔志忠这样表达着他作为一名周报人的心声。

会上,除了回顾《北京周报》50年的辉煌历程,老同志们还对青年员工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北京周报社原总编辑耿玉馨在讲述自己对外经济报道的体会时说,要做经济方面的采访,就必须要懂经济,要懂经济就必须要去学经济。他鼓励青年员工们深入钻研,提高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业务水平。

“希望学中文、新闻的多学外语,学外语的多了解采编和方针政策方面的知识。”老同志们用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向青年员工们无私地传授着经验,青年员工们也向前辈们汇报着自己在周报逐步成长的历程,这种交流将使《北京周报》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下去。

会上还插播了两部视频短片--《英文部的“传帮带”》和《回忆德文版的“大同小异”》。此两部短片为工作人员事先对部分未能到会的老同志进行的个别访谈拍摄制作而成。

社长兼总编辑王刚毅最后总结道,这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社史教育课,同时又是一堂精彩的业务讲座。青年员工们从老同志那里了解到了北京周报社几十年所体现出的精神,而老同志们也从青年员工的汇报中看到了当今周报人朝气蓬勃的工作状态。他说,今年是《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周报将本着节俭、热烈、隆重的原则办好社庆活动,今天的座谈会正是整个社庆活动开始的序幕。办好周报50周年社庆将提高全社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北京周报社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链接:光荣与梦想——纪念《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