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纪念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 我与周报
一个摄影记者眼中的周报
吕 翎 · 时间: 2008-02-27 · 陈宗烈

 

1981年春,我奉命离藏返京,不久,调北京周报社工作。

事先,我对《北京周报》已略有所闻,有人说,《北京周报》的创办,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出、定名和批准出版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和舆论方面对我国进行全面封锁,为了打破封锁,让世界人民能正确了解中国,周总理企划办一个时效性较强的对外刊物。遵照总理指示,有关领导拟出了办刊构想,英文刊名Beijing Review,这缘起于创刊人杨承芳的提议,既有“新闻”又有“观点”(兼有news 和 views)之意,中文叫《北京周报》,特请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字迹刚劲潇洒。1978年3月5日,《北京周报》诞生。1963年,周报进而从单一的英文版,发展为法、日、西(班牙)、德等多种文版,向世界及时传播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及时报道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动向和成就,反映我国对国际问题的观点与理论。

上班那天,领导找谈话时,我才看到了Beijing Review。这是一册黑白印刷的刊物,薄薄的20多页,朴素无华。汪有芬副总编辑说,别从形式上小看它,要知道,我们的《北京周报》,内容是多方面的,政治性强,时效性快,语种多(5种外文版本)。创刊以来,有阳光,有风雨,现已赢得众多读者,逐步进入了外国主流社会,一些驻华使节,外国首脑,例如尼赫鲁、恩克鲁玛、肯尼迪、苏加诺等,还有美国国会议员的案头,都有《北京周报》。这份权威性的刊物,成为他们研究中国政局、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读物。

我被指定为摄影组负责人。我的同事、摄影记者徐向军和薛超(已故),还有图片编辑杨立明等,他们六十年代就从部队转业来周报了,曾在英文、西班牙、德文部、中文编辑部工作多年,后因业务需要,才改行摄影,详悉周报情况,我能随时向他们请教。从领导和同事们的告诫中,我逐步弄清了周报的脉搏,为进行采访拍摄,编发图片稿件,端正了态度,有了基本认识。

关于怎样进一步办好《北京周报》,办公室里的议论也不少:

“它太单薄了,它不像本杂志,放在书架上,站都站不起来;

“世界已进入‘读图时代’,周报老发大块文章,黑乎乎一片,连黑白插图与图表也嫌太少,与世界性新闻周刊相比,差距太大了;

“《北京周报》印刷简陋,没有彩色照片,太不吸引人了……”等等。

事出有因。《周报》是我国最早用航空发行海外的一种刊物,由于财力有限,国际邮资昂贵,为减少邮寄经费,印刷用纸是一种薄型纸;又因印刷行业比较滞后,印出的图片效果也不太好,不宜刊登更多照片。诸多原因,至今仍未能刊载彩色封面或彩照插图。

其实,周报领导一直很重视图片工作,创刊时就再三强调要“图文并茂”。那时,没有专职的摄影记者和美术编辑,而是靠几位业务骨干兼职,他们经常不厌其烦,到新华社摄影部选照片,同时还要画插图、漫画、地图、图表,设计配合文字。当时曾得到毛主席多次表扬,主席说,周报文图并茂,插图很好。另外,周报创刊初期的编排水平,在当时也属一流,毛主席也给予了肯定,并指示《红旗》杂志要学习周报的编排。

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摄影组同志们意气风发。平时,除做好日常编务外,加强了业务练兵,如深入学习新闻摄影的理论与技巧,阅览、研究世界知名周刊、月刊,以便从中获取有益启迪;人人争作多面手,无论采访拍摄、选图编文、版面设计,或兼作文字报道,主动参与各项实践,练本领,长知识,为进一步办成世界性的《北京周报》而努力。

无庸置疑:图像信息,从古到今一直是人类传播文明的方式,更是“外宣”的好工具。《北京周报》是我们最佳的工作平台,大家深信:这里也是我们的战斗阵地。

在各级领导关怀下,周报跻身于中央一级新闻单位,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我们都能领到记者证,某些重大时政活动,如国家元首来华访问等,周报也有机会参与报道,摄影组也将轮流值勤,派出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

历年来,摄影组成员走访全国各地,以大量图像信息,为“外宣”作贡献。在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取得了成绩。如:

1985年中国外文局评出优秀书刊作品,获图片一等奖:《非洲四国之行》(作者:陈宗烈)。

1985年中国外文局评出优秀书刊作品,获图片二等奖:《希望下一代健康、聪明、美丽》(作者:薛超、王东海)。

1988年获中国外文局对外宣传优图片稿一等奖:丛书《西藏:神话与现实》所刊90余幅成组照片。(作者:陈宗烈)。

1988年获广西自治区好新闻奖《捕鱼归来》(作者:徐向军)。

1989年获中国外文局评出优秀图片二等奖:《新疆风情》(作者:徐向军)。

1995年获中国外文局评出第四届优秀书刊图片类二等奖:《希望工程》(作者:徐向军)等。

经历三年,摄影组的同志锻炼得愈加成熟,在采访、拍摄、暗房加工、编辑、版面设计等方面,人人都能很好地独当一面。在报社安排下,前后试行彩色印刷发行多次,最后,《北京周报》于1984年1月改版,每期正文出32页,封面、封二、封三、封底改用铜版纸印刷,封面刊登彩色图片,以独幅照片(或多幅组照)为主,封二刊登反映建设成就的黑白照片,封三为美术页,封底为彩色广告。顿觉面貌一新。

我于1994年3月退休。经报社返聘,在《中国与非洲》杂志作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直至1998年春季。

如今欣逢《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华诞,感谢报社对我的关怀与培育,衷心祝愿《北京周报》明天更美好!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