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纪念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 历史回顾
足迹留下的思考
吕 翎 · 时间: 2008-02-27 · 汪溪 耿玉馨

 

几点思考

在回顾周报以往这段历史的时侯,我们忘不了那些早期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十分怀念众多勤勤恳恳、埋头工作、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衷心感谢在我们当班、大家风雨同舟的时侯给予的理解、合作和支持。这些,都是唤起我们美好回忆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回忆里也有不少苦恼,有些则是力不从心的困扰。其中,曾经想得较多、至今仍然记得的,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北京周报》的性质。

作为反映我党和政府的立场、观点的时事政策性权威性周刊,《北京周报》的性质是从创刊以来就明确了的,从来没有含糊过。但要办好这样一种刊物,难度很大。这是因为,它总是处在国际舆论的前沿阵地和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无论国内外发生什么大事,它都得及时反映、表态,是躲不了,避不开,也等不得的。不但要准确反映,而且要有对外角度,讲究表达方式。这即使在政治生活正常的情况下,掌握起来已属不易。遇到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那样极左思潮逞凶肆虐的时侯,那就更是左右为难、动辄得咎、人人自危了。实际上,我们的第一任总编辑杨承芳同志才干了一年多,1959年10月就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分(1962年平反复职),可谓前车之鉴。因此,我们当班时也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慎之又慎,举轻若重,如履薄冰。这种心态赶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传统以后,才算基本解除。但办刊的难度并未因此而减小。

在新时期,象《北京周报》这种性质的刊物究竟还需不需要?我们曾反复琢磨过,认为还需要,应当坚持继续努力把它办好。虽然由于大众传媒的多元化、现代化,它远不如电视广播、信息高速公路那么直观、快捷,也不如日报来得快,时效性是相对降低了。但是,作为一本有分析,有深度,能够浓缩反映中国情况,具体阐明我内外政策、观点的周刊,其重要性并没有削弱。如果那些关注、研究中国的外国人看了我们的杂志,能够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和评估,进而通过他们的口和笔影响更多人,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而这岂不是《北京周报》这样性质的刊物的价值所在吗!

二、关于《北京周报》的领导。

办好周报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中央的坚强领导,这是刊物的性质所决定的,不是什么争待遇的问题。因为它所报道的内容,归根到底,是要向世界正确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离开中央的领导,是不可能搞好的。

周报创办以来,幸运地得到了党中央、周总理以及中央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不仅为它制定了办刊方针,而且一直视为国家重点期刊加以扶植。对此,我们是满意的、感激的。如果说还有点什么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有时侯领导的不那么一贯和落实。譬如80年代初中央批准修订《北京周报》编辑方针,提出转向“独立采写、组织专稿为主”以后,我们曾多次打报告,想就一些重大问题采访党和政府一级领导人,中央外宣办领导也曾帮助联系催办,可是始终没有办成。1994年初因中央召开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要求《北京周报》“改进内容,提高质量,逐步向世界性新闻周刊发展”。我们深受鼓舞,社领导班子为此作了一些调研,并向上打报告反映我们的意见,但没有下文;我们接着想搞一个长期规划的打算也落了空。我们觉得,周报搞一个长远点的规划有好处,有利于动员职工向更高目标前进,也有利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走一步看一步的短期行为。

三、关于《北京周报》的队伍。

办好周报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具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够经得起风浪,不断开拓进取的干部队伍,包括一个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团结奋斗的领导班子。这也是刊物的性质所决定的。

周报创办时就调集了一批较强的专业人才作骨干,为1963年的大发展、大量吸纳外语人才作了组织准备。此后由于多种原因,人员进进出出的情况一直存在。但在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开放度逐渐加大和人才交流市场的开辟,我社人才流失的问题便日益突出起来,人才优化或被优化的竞争十分尖锐。原因很多,主要是工资待遇同外界同行相差悬殊。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看来一方面需在国家财力支持下周报社自己多创收,逐步缩小个人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改善硬、软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还得靠革命理想教育,培养年轻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在努力实现《北京周报》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关于《北京周报》的创收

这是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向绝大多数国有事业单位提出的一个大课题。即由国家全额财政拨款改为差额补贴,不足部分由单位自行创收来弥补。这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在职的时侯已经摸索了一段,可以说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之处在于:拓展编译出版服务业,制作对外宣传品,出版书、刊、画册、折页等等;还有就是开展广告、信息服务业,为中外经济合作牵线搭桥。这些,基本上都有成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失败之处在于经商做生意,想法很多,但不懂行,大都没有搞成,有的上当受骗连本都赔进去了。这说明,在面向市场、从事多种经营的时侯,有一个如何扬长避短、精打细算的问题。

办好周报和多多创收,都要耗费我们的编译力量,都要增加投入。怎样处理好二者的主辅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致顾此失彼或互相干扰,我们感到不仅要有适当的总体安排,而且个人也要积极承担,量力而行,包括业余加时劳动以不损害健康为度。而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些同志过去是有惨痛教训的。

耿玉馨访问南信州新闻社永久保田真智子家 以上所说,只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小改小革。如果要大改大革,让《北京周报》自立自养,独立发展,那就要和“世界性新闻周刊”的大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据我们对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初步了解,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以报道国际问题为主,刊登具有广泛吸引力的独家新闻的周刊制作能力;二是由此引来的庞大读者群和发行量, 不是十万二十万,而是几百万;三是随发行量而升值的巨额广告收入,作为支撑周刊运转的可靠财源。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北京周报》从我国情出发,怎样逐步创造条件,向这个大目标前进,看来是21世纪的事了。

在即将结束这篇纪念文章的时侯,我们还想就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外国读者说几句话。多年来,他们订周报、读周报、评周报,不断地给我们提意见,提批评,鼓励我们的进步,促使我们改进工作。不少人还成了我们的知心朋友。在同他们的交往中也不乏令人难忘的事例。

1993年11月,耿玉馨和白日昶应邀访问日本长野县饭田市时,当地的日中友协和《北京周报》之友会几十人设宴招待我们,一起联欢、交谈,气氛非常热烈而友好。末了,全体起立振臂高呼:“《北京周报》万岁!万岁!万岁!”这三呼“万岁”的场面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他们喊出了日本人民对华友好的心声,喊出了对周报人的殷切期望,也喊出了对《北京周报》价值的肯定。至今,每当我们想起这个场面,激动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年轻的周报人:你们对此情此景有何感想?你们将怎样做来回答这些热情而友好的读者呢?(该文选自《北京周报的发展历程——创刊40年文集》

(汪溪曾任北京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耿玉馨曾任北京周报社总编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4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