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纪念北京周报创刊50周年>>> 我与周报
周报:我一直与你在一起
吕 翎 · 时间: 2008-02-26 · 冯琼欢

 

新中国成立后,我告别在英国的父母,哥哥,弟弟和妹妹,只身乘轮,远涉重洋,来到祖国的广州。后被安排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中文。后来,我想去念大学,而学校认为我可以工作,就把我和二位新西兰华侨杨力行和杨用行,一起调到英文版《人民中国》(英文《北京周报》的前身)工作,一直到现在。回忆过去,犹历历在目。

英文周报是在1958年3月创刊。筹备期间,同时要出版《人民中国》,所以大家都很辛苦,也很兴奋,毫无怨言。英文周报,开始是由张彦同志和冯锡良同志负责筹备,后由杨承芳同志和冯锡良接替。成立时,英文周报只有五、六间办公室,组织简单,设备简陋。正式出版时,杨承芳同志任总编辑,他每期还用英文写社论一篇。冯锡良同志任执行编辑。另有六位编辑用英文写稿,二位专家(陈依范和爱泼斯坦)改稿,陈依范还写稿和画漫画、插画。二位英文打字员,四位校对员,一位编辑兼设计,一位编排兼设计、摄影,还画地图、图表,一位图书和资料管理员。

起先,我做英文打字工作。所有英文和翻译稿件,经专家润饰后,杂乱潦草,都需打成清稿,有时经过二、三次,才能发送外文印刷厂排字。

此后,我参加校对工作。周报对于校对要求高,而时间又紧。开始是二人一组,后改为三人一组,一人念稿,二人各校对一份条样,再统一起来,交工人改稿。当时,每期出32页,如有重要文件,要出40页,甚至80页。在外文印刷厂,随校随改,直至改清。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到清晨。第二天,拼好版的周报,经过总编辑、执行编辑、编辑和翻译分别阅读,修改,再统一。校对们即去印刷厂,改成清样付印,已是半夜了,工作相当辛苦,但是大家都无怨言。记得几乎每次都是吃了夜宵,再继续工作。又记得我们曾经住宿在西直门内冶金部招待所,晚上由于大门已紧锁,大家只得爬墙进去。

我曾领导过校对小组,并制订英文规格手册。

接着,我担任通联工作,起草英文信件,后因国外来信减少,就翻译旅游专栏文章,一直至今。

我在英国出生,刚来英文《人民中国》工作时,只能听懂一些广东话,不能说北京话。开会时,我用英文发言,或讲简单北京话,插入英语。领导指派一位同志,教我中文,渐渐地,我能听懂北京话,也会说了,最后竟能翻译了。

我二十岁时来祖国,一直在英文《人民中国》和《北京周报》工作,由于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照顾和帮助,我工作和生活很愉快,感到温暖。周报犹如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无论老同志和年轻同志,都以名字互相称呼,或加个老字,如老杨和老冯。我曾患淋巴结核,住在结核病医院,杨承芳同志还亲自到医院看望我,送我一包葡萄糖。我又患过乳腺癌,动过两次手术,也是由于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照顾,很快恢复健康,继续工作。

我热爱周报这个大家庭,我永远怀念它。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