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重建规划
对口援建可能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契机
乔天碧 · 时间: 2010-02-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刘世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和西部大开发领域的研究。

 

记者:汶川地震后,近2000亿的灾后重建资金和18个省区的对口援建资金投向灾区,您认为这些资金对于灾区的恢复重建与长期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刘世庆:这些资金对灾区恢复重建与长期发展肯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弥补灾后重建的资金缺口;(2)推动社会结构变革: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互动、人员交流、文化交流、观念转变,对灾区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3)促进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灾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灾区带来先进理念、开放渠道和交流渠道、先进技术和市场等。

 

记者:从区域经济研究的角度,灾后重建是否有可能成为这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契机?

刘世庆:是的。对口援助在提高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产业发展、就业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口援建促使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极大地、跨越式地提高,大大超越过去的水平,医院、卫生院、养老院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产业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对口援建重视从输血向造血的援建,促进灾区就业和产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央的对口支援政策?由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灾后经济重建思路,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其成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刘世庆:对口援建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模式,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的谷口教授在绵阳调研时感叹说:这是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办法实现的。

 

记者:汶川属于适度发展地区,不适宜大量的开发,您认为像汶川这样的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的途径在哪里?

刘世庆:这类区域未来发展途径和模式是:生态经济+人口转移+财政转移支付+飞地工业。生态经济是这些地区未来发展的核心要求。这类地区同样要推进城市化,同样要发展产业。

 

记者:关于灾后重建,有观点认为“救灾要快,重建要慢”,您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刘世庆:这个观点是对的。重建要慢不是讲不要速度,而是说不能违背科学规律,而且一定要搞好重建规划,不能盲目行事。

 

记者:灾后对口支援工作已经进行了快两年的时间了,您认为这其中有哪些需要反思的地方?

刘世庆:(1)在规划方面。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中央要求“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这就导致规划上可能存在缺失或不足的情况。或许过几年十来年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重建建设由于缺科学规划,可能失败或不科学。另外,灾区缺乏规划队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些援建省确定的项目,灾区没有规划队伍,援建省直接派规划队伍到灾区,在当地审查通过项目就行了。再有,由于时间紧,失地农民安置,尤其在偏远山区失地农民安置,主要采取就地就近、适度集中的方式,如果时间更充分些,同时采取生态移民的方式可能更好,对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更好,对灾区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更好,穷乡僻壤的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设施保障,公共服务不可能向这些地区延伸,而且,这些地区往往地质条件本身就不安全。

(2)援建重心: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服务援建与产业援建的关系。援建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援建不能取代市场功能。但在援建第一阶段任务基本结束后,要适时引导援建向合作深化。四川许多地方创造了这个模式:从“对口援建”走向“对口合作”。对口援建和对口合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特点,援建政策与合作政策完全是两回事。

(3)灾后恢复重建要重视制度建设,包括规范、法制、考核等内容,建立规范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产业援建、县域经济重建、中小企业援助、民营企业援助、产业园区建设;重视软性重建、非物质重建、教育重建;最后,要适时从救济输血性援建,向发展性援建转型,从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转型。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 劳动者渴望缩小收入差距
外交部:中方制裁对台军售美公司合理
北京车险费率浮动 六成续保车辆保费降低
欧阳自远:嫦娥二号将更精细化
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速将逾5%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汶川样本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