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恢复完善功能、统筹安排的要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防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节 市政公用设施
——原地重建城镇应以修复原有设施为主,结合未来发展需要适当提高水平;异地新建城镇要根据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合理配置市政公用设施。 ——优先恢复城镇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和应急救灾需要,改善路网结构。道路的恢复重建要与供排水、电力、供气供热、通信、广电、消防等市政管线统一规划,一并实施。 ——保障饮用水安全,满足长远需要,修复重建水源地、水厂和供水管网。城镇原则上应设置独立供水系统,供水压力能满足需要的,可以几个城镇共用供水系统,并向周边村庄延伸。 ——根据资源情况,统筹考虑城镇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环保能源。以现有城镇供气系统为基础,恢复重建配气站和供气管网。具备供气供热条件的,在恢复重建中要统一规划建设供气供热设施。 ——恢复重建受损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城镇,应在恢复重建其他市政设施时同步规划建设污水管网。污水较易汇集的城镇,可共用污水处理系统;县城应按雨污分流进行规划和建设。 ——有条件的地区要按照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的方式,恢复重建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 ——按标准设置紧急避灾场所和避灾通道。恢复重建公共绿地。
专栏6 市政公用设施 |
领域 |
项目 |
合计 |
四川 |
甘肃 |
陕西 |
修复 |
新建 |
修复 |
新建 |
修复 |
新建 |
修复 |
新建 |
道路 交通 |
道路(公里) |
2548 |
1509 |
2301 |
1332 |
180 |
94 |
67 |
83 |
桥梁(座) |
728 |
123 |
635 |
58 |
54 |
22 |
39 |
43 |
公交场站(处) |
450 |
207 |
419 |
130 |
24 |
3 |
7 |
74 |
供水 |
水厂(座) |
451 |
15 |
442 |
12 |
8 |
— |
1 |
3 |
管网(公里) |
4153 |
2363 |
4055 |
2085 |
74 |
119 |
24 |
159 |
供气 供热 |
燃气储气站(座) |
203 |
15 |
203 |
10 |
— |
2 |
— |
3 |
供气管网(公里) |
2052 |
791 |
2049 |
590 |
— |
— |
3 |
201 |
热源厂(座) |
3 |
4 |
— |
— |
3 |
4 |
— |
— |
供热管网(公里) |
6
|
41 |
— |
— |
6 |
41 |
— |
— |
污水 处理 |
处理厂(座) |
331 |
27 |
328 |
21 |
3 |
3 |
— |
3 |
管网(公里) |
800 |
7256 |
765 |
6350 |
29 |
471 |
6 |
435 |
垃圾 处理 |
处理场(座) |
47 |
8 |
39 |
1 |
5 |
5 |
3 |
2 |
转运站(座) |
665 |
87 |
565 |
9 |
44 |
60 |
56 |
18 |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恢复重建,要尽可能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明确严格的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内受损轻微、格局完整的建筑,应对重点部位进行加固或修缮;确需重建的,其外观要延续传统样式,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材料或构件。 ——恢复重建历史文化街区内损毁的现代建筑,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对拟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应在恢复重建中切实保护其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
专栏7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
项 目 |
合计 |
四 川 |
甘肃 |
陕西 |
历史文 化名城 |
国家级 |
2 |
都江堰、阆中 |
省级 |
10 |
绵阳、什邡、松潘、汶川、广元、江油、绵竹、广汉、剑阁 |
勉县 |
历史文 化名镇 |
国家级 |
2 |
安仁、老观 |
省级 |
9 |
昭化、孝泉、街子、怀远、元通、安顺场、郪江、青莲 |
碧口 |
历史文 化名村 |
省级 |
1 |
|
杨店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