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如约而至,8.9%的GDP增长符合此前预期。而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更是好于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日渐巩固。
经济走暖的同时,通胀预期也有所增强。如何平衡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考验管理层智慧。
回升向好趋势得到巩固
在上海松江基地的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今年1-9月,正泰电气出口额超过4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松江区经济委员会对50家监测企业的调查发现,80%的企业对目前的经营形势很有信心,经营状况已经或正在好转。
这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复苏通道中的一个折射面。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其中三季度增长8.9%;9月份CPI环比继续上涨0.4%,PPI环比上涨0.6%。
而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4.3%,比上月微升0.3个百分点,连续第7个月高于临界点。这项针对700多家制造业厂商的调查显示,同上月相比,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下降,其余各指数均上升。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升幅较大,超过1个百分点。这表明,新订单数量持续增加,制造业就业进一步加强,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此轮回升虽然最初主要得益于财政刺激,但作为刺激作用的后续反应,持续强劲的零售数据和开始加快的房地产投资与销售数据,则折射出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正比过去变得更为乐观。而当前市场预期日益向好,更是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的最重要支撑。
通胀预期增强
随着经济回暖趋势的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
央行10月14日公布的9月份信贷数据显示,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5167亿元,超出此前市场预期。至此,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了8.67万亿元。
而“十一”国庆期间澳大利亚央行加息,也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增加了外部压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虽然澳大利亚加息暂时不会引发各国连锁加息效应,但澳元升值将导致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未来我国进口矿产资源的价格上涨,增加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危机后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造成大量货币注入经济体,造成了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通胀预期显著提升。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对2009年第三季度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增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未来半年里物价“会上升”,比二季度增加13.5个百分点;认为“维持不变”的占23.4%,比二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
走好“流动性管理”这盘棋
事实上,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传递了决策层对通胀的关注。会议首次提出,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列为四季度宏观调控的重点。
鲁政委认为,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关注点,这是任何成功宏观政策所必需的。事实上,自去年末明确进入扩张性政策以来,虽然我国宏观调控的总基调未变,但政策操作重点却已根据形势变化进行了微调,更多关注信贷投放的均衡性、可持续性和结构的合理性,通过重启1年期央票和发行定向央票等手段加大流动性回笼力度。
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在“全球商报经济论坛”上亦表示,货币信贷增长既要考虑经济增长态势尚不稳固的现实,同时要高度重视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因素,防止市场流动性变化对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造成影响。而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730亿元,为连续6周净投放后的首次净回笼,也被市场视为管理层加大货币回笼力度的征兆。
清华大学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则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不稳固,出口仍面临外需不稳、贸易摩擦升级等不利因素,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对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仍应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同时优化信贷结构。
“我国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敏锐、更具前瞻性地平衡保增长、调结构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连平建议,在当前我国经济复苏趋势明显、基础仍不稳固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经济复苏的动力,还可以在外部利率提升的过程中减少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压力。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可更多地采用公开市场操作等灵活高效、副作用小的数量型工具为主,以利率调整等价格型工具为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