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 安置 重建
一个震区大型企业的重生之路
吕 翎 · 时间: 2008-08-06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修复被地震损坏的集装箱运输铁路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提供)

“地震让我们完全可以躺下,但我们迅速站了起来,因为躺下我们就成了灾民了。”位于四川地震重灾区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下简称“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用他一贯富有激情而坚定的口气说,“我们要拼命跟时间赛跑,把损失降到最低。”但是,坐在记者对面的这位硬性汉子,很快又表现出了另一面。

“很多同事在这次地震中离开了人世,要在几天前,说起这事我就会流眼泪,”说这话的同时,何显富的眼圈已经红了,深吸了一口气,才让眼泪没有流出来。

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的东汽,距离“5,12大地震”震中地区汶川只有近30公里。这家以生产发电设备为核心业务的国有龙头企业,自1965年筹备建厂以来,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可是,一场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使这个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拥有逾万名职工的特大企业,遭受了从未有过的重创。

据东汽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在地震中,东汽共有600余人(包括职工及其家属)不幸遇难,1000余人受伤,其中200余人受重伤,全厂共有5500余户职工住房遭到地震破坏,上百万平方米房屋倒塌或受损,1700余台主要生产设备损坏,全厂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70亿元,因灾情影响利润约20亿元。

东汽的受损,不仅影响到上万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一旦出现大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电力设备市场,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大局。因此,东汽如何在地震后迅速恢复生产,引起了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曾先后两次到东汽了解情况

 

灾后5天恢复生产

汉旺镇,是东汽的总部,也是其主要生产基地。随着业务的扩大,东汽在其它地区也设立了几个分部。这是东汽此次没有被震垮的主要原因之一。

5月17日,地震之后第五天,救援现场已基本没有了生命气息。当天,东汽德阳分部恢复生产。

“我们这么做,是告诉用户我们还在生产,让外界对我们充满信心。”东汽总经理张志英解释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信念得到了公司高层的一致认同。

事实上,这种做法也收到了效应。两天之后的5月19日,东汽获得了一份大订单,同一家投资公司签订了逾12亿元的风力发电机组合同,共134台风机,这是震后该公司的第一个订单。这天,是全国为“5.12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的第一天。可是,这一天却让东汽上下在悲痛中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信心。

5月20日,东汽灾后出厂的首批风力发电机组运往外地。

6月6日,东汽汉旺总部,没有震塌的主机四厂,在加固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原地恢复生产。这是东汽全面恢复生产的重要标志。

“尽快恢复生产,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感。”何显富说。另据东汽党委副书记朱贤斌透露,当时公司定的原则是,原有订单交货的时间不能拖延超过3个月。

由于生产设备80%以上遭受破坏,东汽要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乃至完成交货的任务,是非常苦难的。用何显富的话来说,是“条件很不具备”,本来是“完全可以躺下的”。

张志英总经理也坦言,地震发生后,一些客户对东汽的未来已表示出担心,这给公司的恢复生产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但与此同时,令他感动的是,一些客户在这个时候却主动找上门来,把大订单给了东汽,以此支持东汽尽早走出困境。

由于这次地震灾情特别严重,期待政府救援的对象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东汽恢复生产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力更生。为此,在加大采购新设备的同时,东汽恢复生产是尽可能地抢救并充分利用原有的材料或设备。据统计,截止7月中旬,东汽已抢运出生产设备900余台,加上其他各种重要物资,大约合计30亿元。

据张志英介绍,东汽目前已恢复了地震前生产能力的60%,预计2008年底前恢复到80%;到2009年上半年,生产水平恢复如初。

 

东汽的企业文化

已有42年历史的东汽,是在一片荒山上建立起来的。如今它已逐渐成长为中国国内电力设备研制的龙头企业,实际上付出了代东汽人的血汗和智慧。由于企业发展迅速,加上效益较好,东汽逐渐有了较强的“家族”色彩。如今,一家几口人在东汽工作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导致以东汽为“家”的企业文化有了坚实的基础。

何显富感慨地回忆说,地震发生后,企业职工从上到下首先想到的是公司,而不是往家里跑。大家分工合作,组织救援有序得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通讯、电力、网络完全中断的情况下,东汽在地震发生后的半天时间内组织了近3000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安全转移了1000余名伤员。

“地震后的前五天,我加在一起没有睡到5小时,没有刷过牙,洗过热水。”何显富说,像他这种情况的职工非常普遍。他还告诉记者,从5月12日地震发生到6月底,公司上下没有人休息过一天,直到从7月份开始,公司才规定每星期休息一天。这种制度安排得到了公司上下的全力支持,几乎没有听到什么怨言。

如今,东汽的行政总部已从汉旺镇搬迁到了德阳分部,到记者采访时,其大部分行政部门还是设置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担任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的刘志前,已在东汽工作20多年。最近,他的儿子也进入东汽工作,加上已退休的父亲,他一家三代全在东汽工作。因此,对于东汽,刘志前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

震后两个月,刘志前先后负责接待了上千名记者。可是,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长期负责对外宣传工作的刘志前,却一直没有名片。“地震发生时我什么也没拿就跑了出来,震后又因为工作太忙,也没顾得上去印名片。”刘志前解释说。

东汽主机四厂,是在这次地震中唯一没有受到影响的厂区,主要原因是其厂房是2002年新建的,而且是钢架整体结构,耐震能力强。张军是主机四厂的起重工,在东汽工作了14年。他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所幸家里没有人员伤亡,损失也不大。震后前五天,公司全面停产,作为志愿者,他主动参与到厂里的救援工作。5月17日,主机四厂原地恢复生产后,张军前来上班直至现在。他说,80%以上的职工都来上班了,其余20%则是被抽调到了其他分部。

“现在厂房又加固了,还建立了专门的疏散通道和防震设施,我们工作的很安心。”张军说。

 

一个更加强大的新东汽

位于汉旺镇的东汽总部,正好建在龙门山脉上。由于处于地震带,几乎每隔两年,东汽就会遭遇小震一次。正是如此,当这次特大地震发生时,包括公司领导层在内的很多人几乎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拿何显富的话来说,就是“没感觉”,认为如往常“摇两下就完了”。

东汽的建筑大多建于建厂初期,如今已有四十多年。虽然家属楼曾在上世纪80年代加固过一次,但相对于抗震要求来说,其安全性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时有地震,加上交通不便,东汽的搬迁问题其实很早就提了出来,后来也的确有一部分业务搬到了外地,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东汽的整体搬迁迟迟没有实现,直至特大地震出现。有消息透露,在此期间,曾有很多地方政府包括南方沿海发达的城市,都以优惠的条件吸引东汽搬迁,但最终都因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事实上,汉旺镇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汽的去留。如今,在拥有6万居民的汉旺镇,其中有一半是东汽的职工及其家属。而且,由于地处山区,汉旺镇人多地少,很多富余农业劳动力只能选择去东汽做工,以此谋求生存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企业也可以给当地政府带来丰厚的利税。因此,在四十余年的共处中,一家企业和一个乡镇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关系。

地震的发生,使东汽的搬迁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今年50岁的王远富,是汉旺镇的农民,他在东汽做临时工已经6年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主要依靠他这点微薄的打工收入。

地震摧毁了王远富家的住房,所幸没有人员伤亡,现在一家只能住在临时帐篷里。这个显得过于苍老的农民说,依靠政府对于灾民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和30斤粮食的政策(时期为三个月),他家这段时期的基本生活完全是有保障的。但是,地震之后的第二天,王远富还是来到公司做工,工资如往常一样,每天29元。“这也是没得办法,总得想办法挣点钱,以后的生活还要过下去的。”王远富说,他最大的烦恼不是发生地震了,而是地震过后东汽可能要搬迁了,这样他“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做工了”。对于东汽的搬迁,很多如王远富这样的农民都表现的难以接受。

地震发生之初,围绕东汽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搬迁,社会曾有广泛的猜测。7月17日,朱贤滨明确告诉记者,东汽异地搬迁已成定论,地址是德阳市经济开发区,根据规划要求,两年之内也就是到2010年5月之前,新东汽将全部建成。

根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的要求,新东汽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对于新东汽的前景,张志英总经理给出的说明则更加具体,这就是把新东汽建成“更加先进、更加安全,代表国家重大装备水平的企业”。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