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刚发生后的一天,电视里一个男人泪流满面的画面深深打动了我:他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儿子,妻子也下落不明。正在他接受采访时,对讲机里传出呼叫他的声音,他抹了一下眼泪,转身又跑去抢险了。
他是北川县陈家坝乡党委书记,名叫赵海清。其后连着几天试图联系他,听到的回音总是“您所拨打的用户不在”,让人不由得担心起他的安危来。
陈家坝位于北川县城以北18公里的山坳中。地震之后,那里到县城的公路打通了又堵住,通讯也时断时续。
5月23日,我们前往那片几乎已全部被夷为废墟的土地,去寻找赵海清。
“能够在这儿坚持战斗到今天的,都是英雄!”
盘山路两侧,不时能看到刚刚清理到路边的滚石滑土。一道一道滑落的山体将青翠的峰峦撕开,远望像是土黄色的瀑布直冲进深深的山谷。车行至桂溪,只见对岸有半面山整个滑下来,在山谷中堆积成堤坝,堤坝之上,就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一下子广为人知的堰塞湖了。
进入陈家坝,停车问一个老乡赵书记在哪里,他指指前面说,“在发救灾物资那儿”;到了发救灾物资的卡车旁再问,有人回身一指,“在那个蓬蓬那边”;转过帐篷,在人群中很容易就认出了那个熟悉的面孔。
赵书记身材敦敦实实的,鞋子与卷起的裤脚上都沾满尘土。圆圆的脸上戴一副眼镜,显得有点书生气。一张脸晒得黢黑,额头面颊有不少地方爆了皮。
看上去忠厚和善的赵海清站在那里,一边捧着个纸杯吃饭,一边在跟一个村民吵架。“才吃了一顿饭,连早饭都没吃上……”那个村民大声嚷嚷着,赵海清也是一脸怒色。
但他正要去开一个协调会,没时间继续吵,也顾不上向我们解释眼前的情形。
乡村公路旁,满地都是麦秸。来自山东的省政府秘书长,云南的某部师长,内蒙古的卫生厅厅长,北川县的政协副主席,香港的老板,广东的医生,还有安徽蚌埠、河南鹤壁等地的各种救援力量,围坐在两条简易长凳上,以天南地北的各种口音,和赵海清一起商量着马上要办的事情——县城上面的堰塞湖要泄洪,必须赶快疏散群众,而灾民正大量回迁,又急需安置;可能回来长住的灾民在8000左右,而全乡18个村里能够安置灾民的只有3个村,地方紧张先不说,帐篷食品,防疫防火,压力都很大。
“我们得保证现在活着的人安全啊!”赵海清双眉紧锁。大家纷纷点头称是,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出谋划策,比如建立烽火台式的接力观通站为堰塞湖报警,分散居住、集中做饭以避免火灾,帮助灾民抢运粮食、财产、家畜……
会还没开完,有人把赵海清叫了起来,请他核实重建房屋、学校、医院的数量。周围一直有人,有向他发号施令、需要他去办事的,也有向他请示、等着他发号施令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难怪赵海清“感觉脑袋不够用”。
还有村民七嘴八舌地在旁议论:“夏天这么热,住在帐篷里的老人孩子中暑了怎么办?”“土地不够嘛,现在一个人发500斤,800斤,那明年呢?后年呢?”“迁出去,现在地都是包给私人的,没法安置嘛!”……
“山东省来对口支援我们,给我们建简易平板房,不让我们的灾民一直住在帐篷里,”赵书记发话了,“他们三天之内就会进驻。不过平整土地,咱们老百姓得自己出力哟!”
“噢!”“晓得晓得!”“没的问题!”……村民们大声呼应着他们的书记,一时间打破了忙忙碌碌而又有些肃穆压抑的气氛。
人群外围一位北川县里来的干部看着年轻的赵海清,目光中满是赞许: “这个书记很不简单哪!你看已经10多天了,把这个灾区整得井井有条。”他似乎不吐不快,“能够在这儿坚持战斗到今天的,都是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