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北京奥运会 圣火传递>>> 各地风情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城市--南京概况
李振宙 · 时间: 2008-05-28 ·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山区。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 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距上海300公里,距北京1200公里,向西离重庆1400公里。南京东连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接辽阔的江淮平原;距入海口380公里,“黄金水道”长江穿越境域,江宽水深, 万吨海轮可终年畅通,是一个天然的河、海良港。南京市现辖13个区、县。其中城区6个、郊区5个、县2个。全市共有74个街道办事处、51个镇、857个社区居委会、832个村委会。南京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第五名、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10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和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市花(梅花)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决定,命名梅花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园新村、梅花山等富有历史意义的梅花胜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经受了风雪严寒的考验,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复苏,梅花绽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来。南京人赏梅、爱梅。梅花与雪松作为南京的市花、市树可谓珠联璧合。

  市树(雪松)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决定,命名雪松为南京市市树。

  雪松挺拔雄伟,品格刚毅,耐严寒和酷暑、深为广大市民了解和喜爱。南京的雪松已有60多年生长历史,在城市绿化中广为种植,已成为全国繁育雪松的基地,做为市树很具代表性。

  南京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早在35万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迹。6000年前,现代人已在这里耕作生息。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以“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古都”的美称。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首都。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同年4月1日。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至此,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称“十朝都城”。

  南京名称之多,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各国古都中也属罕见。据史载,仅历代县以上建置的名称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邺、建康、江宁、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个。

  1949年,毛泽东同志指挥“百万雄狮过大江”,解放了南京,南京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特别市。1953年1月1日,南京市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南京为省会。1990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南京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决定撤销省会城市的计划单列,南京计划单列因此被取消。1994年2月,经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重要历史事件:

  一、1842年8月29日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在英舰“皋华丽”号上举行。当日,停泊在长江上的英国舰只全部悬挂英国国旗,官兵身穿节日礼服。耆英、牛鉴先行登上“皋华丽”号,年老患病的伊里布因无力登舰,被英军抬上舷梯。耆英、伊里布、牛鉴和璞鼎查分别代表中英两国在条约上签字盖印。英国侵略者为炫耀对中国的征服,校级以上军官全部参加了仪式,“女王万岁”的呼声此起彼伏。法国“爱丽贡”号军舰舰长佘西尔也挤入仪式观礼。条约签订后,礼炮轰鸣,英军在甲板上升起黄龙旗,表示战争结束。《南京条约》文本一式四份,两份当日签字,另外两份由道光皇帝和英国女王签字盖印后于次年6月26日在香港互换。从此,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53年3月29日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1853年3月7日夜太平军陆路先锋抵南京板桥。8日进驻南京城西南的西善桥,连营24座。9日太平军占领城南雨花台报恩寺,炮击城内,水师则进攻草鞋峡。此时,清军旗兵、绿营及募勇总数约两万人,入城拒守,将城门用土袋塞闭。12日,太平军水师主力抵达下关、七里洲、土营,于仪凤门外静海寺秘掘地道设置炸药,并分军占浦口,南京至此合围。13日,太平军环攻诸门,其中南门攻城尤烈。另于城外搭高台向市民宣传,并派遣间谍入城宣传民众,动摇人心。19日仪凤门坑道点火,炸塌城墙二丈许,战士数百名冲入,一队向鼓楼,一队绕神策门(今中央门)至成贤街直插小营,杀两江总督陆建瀛于黄家塘。旋遇清军反攻,败出仪凤门。清军城南守军闻城破督死,纷纷溃散,林凤祥、赖汉英率数千人沿梯入城,开聚宝、水西、旱(汉)西各门。太平军大军入城。3月29日定都南京。

  三、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

  1月1日上午10时,孙中山在汤尔和、王宠惠、陈其美、军事顾问荷马李等数十人的陪同下,乘坐沪宁铁路专车由沪赴宁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上海万余人在车站送行。下午5时,车抵南京下关火车站,在礼炮和军乐声中,孙中山受到各省代表、驻宁各国领事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专车由下关循宁垣铁路入城。沿途遍悬旗帜,军队擎抢致礼,市民夹道欢呼,万人空巷。下午6时15分,专车到达总督衙门车站,孙中山下车改乘蓝色绣花丝绸车棚马车,由黄兴、徐绍桢迎入设于原两江总署的临时大总统府。至此,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四、1937年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统率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侵占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以及放下武器的被俘中国军人,实施血腥大屠杀,时间持续6个星期之久。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的暴行,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无数暴行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例;是震惊中外的特大惨案。日军在这次屠杀中,其屠杀规模之大,受害人数之多,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我被俘军民遭日军集体屠杀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刘广松等15万多具,被害总数达30万以上。其中,惨遭集体屠杀的有:草鞋峡5.7万多人;燕子矶5万人;鱼雷营、宝塔桥3万人;上新河、江东门2.8万人;中山码头1万人;风台乡、花神庙0.7万余人;煤炭港0.3万人;汉中门外0.2万余人等等。此外,日军四处强奸轮奸,我妇女惨遭蹂躏,即使老妇、幼女、孕妇也难以幸免。仅在日军进城之初的一个月中,市内就发生了强奸案2万多起。日军还大肆焚烧,古城南京有三分之一的建筑化为灰烬。日军贪婪成性,无物不抢,我公私财物遭掠夺不计其数。

  五、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纪念日

  1949年4月21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2日下午,国民党当局弃守南京,部署退却。留宁知名人士马青苑、吴贻芳等组织成立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21日晨,三野8兵团35军经激战解放江浦,占领浦镇、浦口。23日上午,代总统李宗仁等撤离南京。中午,国民政府发言人在何应钦公馆宣布撤离南京。同时,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组织力量保护城市、学校、工厂、商店和组织机关的工人、学生、店员等进行护校、护厂、护店;将2000多名原国民党警察组成人民警察总队在市内分区警戒。大校场机场电台和指挥塔台、狮子山炮台、驻笆斗山的海防第二舰队相继起义。35军侦察人员在江北岸寻得一只木船,由船主童达兴驾驶到下关寻找渡船。夜21时,在首都电厂、机务段轮渡管理所工人的帮助下,35军先遣部队乘“京电”号、“凌平”号等船渡江,分占狮子山、挹江门和热河路。24日凌晨,集结于鼓楼的104师312团命特务连跑步占领总统府。部队进至总统府,总统府内一片狼藉,战士们随即对总统府进行搜索。八、九时,团部进驻总统府。至中午,35军其余各部在地下党配合下,乘坐水警巡艇以及趸船、木帆船、各种公私营轮船等渡江入城。南京宣告解放,红旗插上总统府,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