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观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展保护、科研、社区建设等工作,使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高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的三大难关,人工繁殖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8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猫科研队伍。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有4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有5人次获优秀科技论文奖。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熊猫认养活动,保护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立合作开发机制。目前,区内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2074.39 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向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地理位置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脉东南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岷江上游汶川县映秀镇西侧,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高山深谷地带,东经102°52'─103°25',北纬30°45'─31°25',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63公里。东与汶川县映秀镇连接,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北与理县及汶川县草坡乡为邻。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达11.8万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7%,灌丛草甸覆盖面积约3.04万公顷,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造成了植物种类与群落的多样性。
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除了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小熊猫、雪豹、水鹿、猕猴、短尾猴、红腹角雉、藏马鸡、石貂、大灵猫、小灵猫、猞猁、林麝、毛冠鹿、金雕、藏雪鸡、血雉等几十种珍稀野生动物。鸟类种类繁多,占中国特种鸟类的50%。是世界上古老生物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这些动物主要生活在2200~3600米之间的气候温凉的针阔叶混交林及箭竹林地带。
卧龙自然保护区曾与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合作考察,记录在案的动物有2200种左右,其中昆虫约1700多种,脊椎动物437种。有兽类7目23科109种或亚种,占四川种数的50%;鸟类13目43科281种3亚种,占四川种数的52%;爬行类1目5科21种;两栖类有2目5科18种;鱼类有3目5科11种。
卧龙自然保护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保存了不少古老子遗动物,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大熊猫的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10%,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的高等动物有57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等13种。二级保护的有猕猴、藏酋猴等44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