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彭州市
彭州市位于四川省会成都西北部,距成都市区25公里,地处东经103°40ˊ—104°10ˊ,北纬30°54ˊ-31°26ˊ。属神秘的北纬30°地区。北部的龙门山脉为天然屏障,南部为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市境北接茂汶、汶川,东北和东南邻什邡、广汉市,南隔蒲阳河——青白江与郫县、新都区相望,西连都江堰市。
彭州市辖20个镇(天彭、隆丰、敖平、九尺、蒙阳、新兴、通济、丽春、磁峰、桂花、军乐、三界、升平、红岩、致和、白鹿、龙门山、丹景山、小鱼洞、葛仙山),人口截止2005年底达77.88万人,(来源《彭州年鉴》2006年)。彭州市政府驻地天彭镇位于市境南部平原地区,南距省会成都36公里,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彭、彭什、温彭、汉彭、彭白公路在此交汇,分别与成都市区、什邡、郫县、广汉、都江堰等城市相连;此外,青灌铁路(青白江至都江堰)及成青公路分别从城市南部及东南部边缘通过。因此,彭州亦是成都市域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市幅员面积1419.38km2,是成都市人口第三,面积第二的小康市。其中山区面积674.21 km2,占47.5%,丘陵200.13 km2,占14.1%,平坝545.04 km2,占38.4%,所以彭州一直有“六山一水三分坝”之说。在地质构造上,跨“东部四川中台拗”和“西部龙门山褶断带”两种地质构造单元,形成了银厂沟、白水河一带的“彭灌杂岩”,以及罕见的地质奇观—巨型灰岩冰川漂砾。市境内地貌轮廓南北长,东西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4814—489米的巨大海拔高差,地貌的多样性,四川盆地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彭州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藏资源和旅游资源。
彭州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市政府所在地天彭镇是古蜀文化的原始核心地带之一,自北周时期在此设地方治所起,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素有“天府金盆”、“蜀汉名区”之美誉。
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比如,“十方丛林”龙兴寺,以及著名的龙兴塔等;位于彭州市新兴镇的阳平观是是道教早期的元都,在道教发展史中具特殊意义,有“中国耶路撒冷”之殊誉。东汉末年张陵、张鲁创教之始置二十四治以治教民,其首治阳平治(即中央教区)、四治漓沅治、五治葛璜治均在彭州境内。
此外,彭州是我国西南最大的牡丹花观赏基地:还拥有“牡丹花会、兰花会、梅花节”等众多民俗文化节日,和远近闻名的九尺板鸭、九尺鲜鹅肠火锅等名小吃。
彭州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盆地北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偏少,高温期与多雨期同季,气候区域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5.7℃,最热的7月月平均气温为25.1℃,最冷的一月月平均气温为5.1℃,气温的竿际变幅为1.3℃。全年无霜期278天。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225.7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的强度大,秋季绵雨多。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为干旱、暴雨、秋绵雨、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等。由于纬度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彭州境内由东南向西北,气温逐渐降低,日照逐渐递减,无霜期逐渐缩短,而降水量则逐渐增多,明显形成平坝、丘陵、低山区、高山区的气候差异。
彭州市有大小河流90条,分属沱江、岷江两个水系。关口以北山区和市境东南部的大片面积属沱江流域,市境西南和南部边界地区属岷江流域。属沱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湔江及其支流和分流各河,属岷江流域的有蒲阳河—青白江。
彭州境内湔江――小石河、土溪河等河流年径流量为10.16亿m3,年均有效降水3.8亿m3;过境河流人民渠、东风渠、蒲阳河――青白江,每年补充彭州市供水2.6亿m3,全市可利用河流水资源达16.56亿m3。水库蓄水0.25亿m3,地下贮水3.97亿m3,常年可利用的储、蓄水存量达4.22亿m3。综上,全市水资源总量达20.78亿m3。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2.81亿元,财政收入4.1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33.07亿元。全市存款余额39.9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7元。
彭州,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成都北郊资源宝库、现代医药产业之乡、石化工业新兴之城、“十一五”规划中等城市、都市假日休闲港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