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有很多“色”,例如飘色、跷色、马色、秋色,而最著名的色,当然是沙湾飘色了。
广州番禺区沙湾的飘色是南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沙湾飘色源远流长,据传是在邻村员岗飘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员岗飘色又是明代自江西省传入的。飘色因为最先从沙湾镇传播开来,世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所以叫沙湾飘色。作为戏剧人物造型的一种独特形式,沙湾飘色集戏剧、杂技、装饰、力学原理于一体。这项民间文艺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沙湾举行。
“飘色”的“飘”,即“飘在空中”,“色”即是“景色”,“飘色”就是“飘起来的景色”。飘色中的“色板”是一个长153厘米、宽77厘米、高64厘米的流动小舞台,由4-8人扛抬。台上或坐或立的人物造型叫做“屏”,上面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叫“飘”。
“屏”与“飘”的表演者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人物要长相俊美和体重适中,前者不超过13岁,后者不逾3岁。“屏”与“飘”由一条经过伪装的“色梗”连为一体,不逾3岁的小孩巧妙地固定在“色梗”上,看似惊险无比,实际安全得很。沙湾飘色传统有200多板,每一板都取材于戏曲、小说、民间故事、古代神话,如“嫦娥奔月”、“苏武牧羊”、“哪咤闹海”等。近年来还创作出一些现代题材的飘色,如“江山秀色”、“和气夫妻”、“体育之光”等。游行时,飘色队列之前为鲜艳的旗帜、罗伞,后有响亮的吹打乐器渲染,不同板的飘色凌空而来,喧闹一番而去。1983年在广州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飘色表演,参加表演的人数达2400多人,有彩车18辆,飘色26板,醒狮60头,八音锣鼓9柜,金龙一条,队伍总长2公里多,历时3个多小时,百万广州市民一睹其魅力和风采。(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