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 本刊特稿
张生:史料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吕 翎 · 时间: 2007-12-12 · 本刊记者 缪晓阳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导、南京大屠杀研究所副所长张生教授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提出“编纂南京大屠杀历史史料”的课题,由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宪文教授领衔的专家、学者,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从2000年开始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搜集、编纂和出版工作。到2005年首批发行了28卷史料集,共1500万字,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今年12月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二批,共27卷,连同此前的28卷,共计近3000万字。近日,北京周报记者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9—55卷出版之际,专访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导、南京大屠杀研究所副所长张生教授。

 

《北京周报》:编辑出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初衷是什么?

张生:《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是我们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使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更加理性化、科学化。编辑出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之前,研究资料严重不足,很多研究所引用的资料来源都非常有限,里面还包括了很多第二手的和第三手的资料,论文后面的注释来源也很单一。编辑出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是想把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的资料尽可能地收集全,让这段历史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扎实的资料基础。

 

《北京周报》: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张生:现在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加害者、受害者、第三方。加害者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一个是在日本。日本的军方文件、官兵日记、书信等,这个量非常大,每次去日本,都会有新发现,这些发现也引起我们思考其他资料的来源。还有一部分日军官兵的资料是在美国,主要体现在远东审判的资料里。

中国方面的资料应该说是数量最大的,这些年不断地在发现。有很多资料在南京审判时已经使用了。还有绝大部分的资料是在南京审判之后陆续形成的。

除了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资料,还发现了很多南京大屠杀期间,处于中立状态的西方人的第三方史料。虽然在个人判断及细节描写上有所不同,但是关于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历史事实是公认的。去年,在前往美国国家档案馆收集南京大屠杀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份极有价值的绝密文件,那是日本首相广田弘毅在1938年1月17日自东京发给日本驻美国大使馆的一份密电,被美国破译。电文中说:“几天前回到上海以后,我调查了关于日本军队在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暴行的报道,据可靠的目击者的直接计算及可信度极高的一些人的信函,可以提供充分的证明: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极其残暴血腥的屠杀。”这是目前收集到的最早提及日军在南京屠杀居民30万人的证据。

 

《北京周报》:现在有一部分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为30万,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生:首先,数字不是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南京大屠杀当中,很多人的生命在没有任何审判的情况下被无辜地剥夺。反对战争,发现人性和人道的光辉,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但是数字问题也是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个人认为30万这个数字是一个估计数,它主要是由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南京的市民、从外地逃难到南京的难民组成。当时中国的户籍制度非常的不完备,有很多外地的贫民到了南京以后,住在城郊的贫民区里面,根本没有进入户口的编制之内,所以这些人被屠杀掉是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可以做精确的统计的。我认为在找到充分的证据之前,对这样一个前人的估计数字,很难轻易否定。因为这个数字是当时所有知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人们的一个共识。

 

《北京周报》:今后对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还会进行哪些补充?

张生:由于日军官兵普遍有记日记的习惯,除了现在已经发现出版的日军官兵日记之外,还有新的日记不断被发现。此外,一些当年参加过战争的日军老兵在人到末年之际,良心发现,不断报告自己当年所做的事情。像东史郎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日本还有很多,所以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余地。

另外一个就是日本的报刊,我们已经收集了不少,但还远远不够。当时日本派了很多记者到中国来,从上海到南京这一线,记者尤其多。日本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对这个事情有报道。但是我们现在收集的还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将来还可以花大功夫来收集。

此外,中国方面的资料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现在还不敢说已经彻底普查到了所有的幸存者。应该还会有,特别是在城市的郊区。这些农民,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等调查者去的时候,他们才会讲自己的事情,所以幸存者我们还会花很多时间去做。

 

《北京周报》: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在日本收集史料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张生:很感动,所到之处包括到日本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大家的信念是一样的,关于南京大屠杀,最重要的就是把事实搞清楚。在认清事实,认清责任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达成谅解。

我们的调查人员刚到日本时,不知道怎样调查资料,日本都留文科大学著名学者,笠原十九司教授对我们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很多实际的指导,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此外,还得到很多日本友人的帮助,像小野贤二先生,虽然只是一名工人,但他一直很严谨地进行南京大屠杀资料的收集工作。这次大屠杀史料集里有关“百人斩”的资料就是小野先生多年辛苦收集来的。还有很多日本友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我们的大屠杀史料集的工作,但通过各种其他途径来帮助我们,对我们的工作很关心。像棚桥一晃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中日两国的历史研究。他认为只有把南京大屠杀研究透了,中日两国才会有一个面向友好未来的基础。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