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嫦娥奔月>>> 探月动态
中国航天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
吕 翎 · 时间: 2007-10-24 ·   

新华网西昌10月23日电 “你愿意掏钱去看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吗?”中国首次绕月飞行发射前,一家旅游网站进行的一次网络调查显示,52.7%的网民表示愿意,理由是“这是难得的机会”。

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临近,中国航天正揭开昔日神秘的面纱,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航天游”悄然兴起

1000多名对中国航天满怀好奇与热情的普通观众,将在距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3号发射架2500米到4500米的地方,现场观看“嫦娥奔月”的壮观场景。

虽然现场看到的火箭升空的过程只有短短几十秒,但特地从北京赶来的张军却向往已久:“这种现场感,绝对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无法想像的。”

张军和其他1000余名观众一样,都是经过当地一家旅行社的安排,以普通游客身份到现场观看发射的。他们为此付出的票价是800元人民币,再加上往返交通和食宿的费用,每名观众的平均花费在2000元以上。

“尽管有些贵,但还是很值!”35岁的张军是一家外资公司的业务经理,尽管工作与航天并没有关系,但他对航天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能到现场看发射,这是以前做梦都难以想像的。”

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一样,“嫦娥”绕月探测工程在中国普通民众中又一次掀起了“航天热”,航天旅游热也由此兴起。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几天,西昌好一点的酒店已被预订一空。当地旅行社开办的“嫦娥奔月”现场观看业务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预订电话。

“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接待大约1000名游客。”旅行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除了西昌,中国另外一个重要卫星发射基地——酒泉,由于是神舟飞船升起的地方,同样受到了境内外旅游者的青睐。每年6至10月,有多家旅行社开通酒泉“航天游”线路。而即将建造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在规划之初便已将旅游功能考虑在内,届时将成为旅游胜地的又一处景观。

 

中国航天进入“直播时代”

 

对于更多无法到现场看发射的公众来说,日益成为常态的重大发射直播,无疑将可以满足他们的部分需求。

中央电视台的吴斌这几年先后参加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回收采访。这一次,他又提前几天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架设机位、选择角度,为即时播报作准备。

“中国的航天发射已逐渐进入‘直播时代’。”吴斌说,“为了让观众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发射,我们这次架设了几十个机位。”

国防科工委新闻宣传中心负责人说:“虽然报名采访这次发射的记者有170多名,但没有报名自行前来采访的记者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 “中国的航天发射越来越公开透明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参与航天活动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说,过去发射卫星等航天活动一般只发几张照片和几条干巴巴的消息,但从神舟四号开始,报道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这首先得益于中国航天的日益开放。”中新社记者孙自法说,而这种开放促进了报道内容的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内容又普及了民众的航天知识。

不论是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报道中,还是在这次“嫦娥”绕月探测工程中,许多报纸都专门推出了专刊、专版进行大规模报道。报道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动态报道,也有科学知识的普及。

“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对这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航天成就、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也是媒体应尽的责任。”《京华时报》时事新闻部主任蒋晨明说。

 

“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前来观摩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来宾中,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航天专家。这是中国航天发射首次邀请外国来宾现场观摩。

“航天事业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我国的航天专家,一个多月前应邀在日本的航天发射场观摩了‘辉夜姬’绕月卫星的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在月球探测领域,我国与国外开展国际合作是广泛的,包括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开展有效载荷的研制和测试、共享探测数据等。

“我们航天领域的对外开放,有时透明到了连外国人都吃惊的程度。”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说。有一次,他带着美国航天局的一名高级官员参观我国的卫星制造车间。参观结束,这名官员有点疑惑地问:“你们的卫星真的是这里制造的吗?”

“我们的车间如此简陋,人家都不相信这里能制造卫星。但卫星的确是在这里制造的。”叶培建说,“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无论是栾恩杰这样的航天系统高级官员,还是孙泽洲这样的年轻一代航天专家,他们在谈到中国航天的成就和不足时,全都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研制生产水平与质量有待提高、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航天产业化程度低、管理机制尚不能适应航天发展需要……对于中国航天存在的问题,他们毫不隐晦。

“航天是高投入的事业,应该让民众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栾恩杰说,“当然,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中国的航天,因为这毕竟是充满风险的事业。与航天强国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差距。”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