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网事
互联网的中国“引擎”
· 时间: 2007-02-04 · 本刊记者 唐元恺

 

互联网越来越使个人与社会受益

“在民众表达意见的传统渠道之外,网络论坛越来越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途径。”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对《北京周报》说,一些网络舆论直接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他举例说,去年7月,《物权法》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至今仍未被全国人大通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同的意见通过互联网表达了出来。
    “早在2003年,一个事件便昭示了互联网的威力。”蔡副主任又说。他指的是一位名叫“孙志刚”的大学毕业生所引发的事件。
     孙是湖北人,当时才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工作20多天,因没有城市“暂住证”和没带身份证而被广州市黄村街派出所羁留,理由似乎很合法,根据的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可是很快,孙“不明不白”地死去……广州《南方都市报》披露死讯之后,互联网上的抗议声浪此起彼伏,网民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元凶,公开透明地处理这一事件,形成声势颇大的舆论浪潮。在此期间,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办的人民网发表了一位网友的文章《孙志刚案,是谁在装聋作哑?》“可以说,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安部门侦破案件的决心。”一位了解孙志刚案件调查经过的人士透露说,尽管传统媒体对这一案件报道不多,但互联网上的排山倒海般的谴责和抗议却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它们也对‘收容遣送’制度提出了诸多质疑。”
在殴打孙志刚致死的凶犯被绳之以法不久,国务院便废止了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事实上,每一个国内外重大事件,都会引起网络中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说,她是长期关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学者。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研究者闵大洪看来,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达到任何部门、机构和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是前几年无法想象的。“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网络生存依靠的是你讲的道理,而不是你的级别,你的学术身份。这就是平等,网上一律平等。”
     彭兰同时还指出,“网络为舆论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窗口,它可能会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培养人们自由思考与发言的习惯,为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土壤。”
     在不少专家眼里,纯粹的规模效应是中国互联网影响力愈益增长的显而易见的原因,同时,也归功于中国领导人的作用。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自己“也是网民”。“两位领导上网了解舆情,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高层对网络舆情予以承认和关注,也标志着中文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舆情反映、舆论监督方面开始实质性地发挥作用。”一位专家在网上评论道。曾有报道说,当选国家主席不久的胡锦涛在广州对一位参与防治SARS第一线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学生说,“看到同学们在网上写的一些话,我挺感动。”
    “有什么疑问一般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因此,我有了这样一个概念:要想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那就赶快登录政府部门的网站吧。”北京23岁的私人公司老板司马玉雯表示。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报道:
· IT时代周刊:2006中国互联网10大创新模式 [2007.02.09]
· Web2.0为什么在中国水土不服? [2007.02.07]
· CNNIC:2006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 [2007.01.31]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