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
路甬祥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 个月,即1997 年8 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当时,国际上科技发展更加迅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中国制造业也已崭露头角,但路院长却对其中缺乏核心技术而深感不安,认为中国传统科研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于是,他做出从创新能力系统分析中国科技发展的决策。很快,中科院完成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报告,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并主动请缨,“承担试点任务。”
首先,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进行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涉及面最广的科技布局调整,以大幅度凝聚、提升科技创新目标。而原来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123 个研究所大都依学科而设,相互封闭、力量分散、学科老化,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交叉融合的科技潮流不相适应。为此,中科院根据新确立的重点发展领域和科技创新目标,对原有科研机构进行大规模整合,最终从123 个缩减为89 ,初步实现了5 大转变:由单纯以学科为主进行科技布局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聚焦创新目标并优选创新领域的转变,由跟踪为主向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由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为主转变,由分散研究模式为主向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转变,由自我循环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转变。
与此同时,中科院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严格考核”等新政,全院6 万多科技人员缩减成2.3 万,行政管理人员比例减少到7% ,创新岗位人员年更新率保持在5% 以上,再也无人觉得凭资历就可以吃一辈子。这样,“科学家下岗”、“研究员下岗”的标题也不时现于报端,犹如一场“核裂变”,震动着中国整个科技界。曹副秘书长坦言,当年改革力度和难度之大与阻力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人事制度改革。“没有先例可循,但不经历当时的‘阵痛’,就没有中国科学院今天蓬勃向上的局面。”
“我觉得‘创新’工程最重要的是它找到了一个科技改革的新路数,即要解决提升创新能力的问题。”曹副秘书长指出,“公正地讲,不仅仅是科学院,中国科技界整体都会受益。”
未来蓝图
今年, 在建院60 周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绘制”完成了面向2050 年的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这份题为《创新2050: 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的系列报告,是在对能源、资源、水资源、生物质资源、信息、空间、海洋、纳米等18 个主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中国未来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要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奠定雄厚的科技基础至关重要,而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在18 个主题中设立了一个‘重大交叉前沿’研究组。”对此,潘教峰表示,将主要针对4 大基本科学问题,集中研究包括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质、生命的演化、人的认知本质、数学和系统科学5 个问题。
据潘局长介绍,“路线图”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问题;另一个是科技自身发展大的走向问题,包括发展目标、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 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等等。“因此,在制订过程中, 我们明确提出要跳出中科院自身, 避免局限性和偏颇; 强调方向性、战略性、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分阶段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