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环保
中国的减排成就
· 时间: 2009-12-02 · 来源:北京周报 2009年第49期 12月10日出版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已经在2005年的基础上累计降低了13.45%,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为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九大政策措施。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2006年到2008年三年时间里,中国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到2009年上半年,已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截至200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达2.5亿吨标准煤,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生产能力等均居世界第一。

三是推动技术进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攻克一批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四是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林业作为温室气体汇的能力。近5年来,中国森林蓄积量以每年近1亿立方米的速度在增长,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4%提高到20%,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

五是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的实施范围;切实抓好电力、钢铁等重点耗能企业以及建筑、交通行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对重点污染源实施了在线监测。

六是完善政策机制。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对开展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和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采取了减税免税政策。

七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减排意识。每年都要组织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2007年中国科技部还编印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选取了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六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这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

八是大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促进低碳发展。截至今年6月30日,通过实施CDM项目的咨询服务,共产生经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的减排量63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中国同期签发二氧化碳总减排量的45%,占世界的21%,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九是加强低碳经济研究,倡导可持续消费。结合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开展了有关环境税的研究,支持了一批与低碳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

即使在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也没有放缓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

在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迅速推出的4万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中,已经下达的9080亿元资金中,其中有1329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结构调整项目,占中央今年已下达投资额的近15%。在国务院出台的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中,也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内容,通过鼓励钢铁、汽车等行业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为鼓励消费者节能减排,国家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发改委还宣布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1亿只,并推广高效节能空调,在2年内使中国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发改委还支持在13个城市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减排成效更加显著,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就同比下降了3.35%。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