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环保
中国尽全力减少碳排放
本刊记者 兰辛珍 · 时间: 2009-12-02 · 来源:北京周报 2009年第49期 12月10日出版

 

为确保节能减排目标,一批大型企业已经积极进行了设备升级与技术改造。

国家发改委还强制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钢厂、小水泥厂、小电厂、小煤矿,数量达数万家,资产数百亿元,数十万工人因此失业。

解振华说,应对金融危机、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国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良好机遇。“我们要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型战略产业,发展低碳经济。”谢说。

 

不要对中国有超出承受能力的要求

关于国际上要求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11月25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整个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确立的原则。

于庆泰说,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我们今天面对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两百年的时间里,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长期排放二氧化碳累计造成的结果。从1750年到现在,大气当中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有80%以上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这是我们今天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

“所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这是共同的挑战,需要我们携手应对。第二,根据历史责任,根据各自国家的能力,要作出不同的贡献。”于庆泰说。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国际社会上有人希望中国能承担和发达国家一样的更大的减排任务。熊焰认为,这有点不切合中国实际。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除贫困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

熊焰说,我打过一个比方,国际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欧洲、美国等发达中国家,经过了长期发展,经济和社会形态都已经高度成熟了,好比五六十岁的老人家。他们不干重活,技术先进、能耗很低,70%的排放都来自消费部门。而中国是这个国际社会大家庭中的壮劳力,20来岁小伙子,干活多,自然吃的多。我们还不太富裕,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吃的是粗粮,以煤为基础,因此排放自然就高,而且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减排压力和难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所以,国际社会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责任,就必须要提供相应的帮助,帮助年轻人改变膳食结构,提高作业技能。否则又要发展中国家加工制造,干重活,又不允许发展中国家增加排放,这在经济和道义上都是讲不通的,也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气候变化,需要我们破除国界、种族和文化的界限,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熊焰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说,中国政府一直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的高度出发,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解振华说,中国在过去采取的减排行动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但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了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措施,而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现在中国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决定,也没有得到发达国家资金跟技术的支持,如果能够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可能我们这个目标实现的会更好、更快。

 

附:中国未来十年的减排目标

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