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时政·法律
哈尔滨:从老工业基地到冰城夏都
· 时间: 2009-09-17 · 本刊记者 陈姌

 

悬挂在立交桥梁上醒目的“哈尔滨欢迎您”标语牌和矗立在绿化带的第24届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大冬会)吉祥物冬冬的彩色铁塑,是从太平国际机场经机场高速进入市区的标志。2009年2月,哈尔滨以成功举办大冬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献礼,这个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赛会使城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有了极大的提高;3月,全长17.73公里的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恢复施工,使这个新中国最早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向着现代化又迈进了一步。

“哈尔滨”出自满语,意为“扁状的岛屿”。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南部,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72平方公里),是全国纬度最高(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现辖8个区、10个县(市),松花江由西南向东北流过市区。截至2008年底,总人口989万(主城区人口475万),有汉、满、回、蒙古、朝鲜等40多个民族在此居住。哈尔滨冬季降雪、积雪期长,一年中有5个月(11月至翌年3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享有“冰城”的美誉。制作冰灯、冰雕、雪雕早已成为冬季重要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用净化的雪水作饮用水、用融化的雪水灌溉农田和喂养禽畜也已成为当地开发利用冰雪资源的重要方式。

自1946年4月28日解放后,哈尔滨便肩负起了建设战略后方基地和支持解放战争的艰巨任务,以生产军工、军需产品为主。建国初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工业城市之一。抗美援朝时期(1950-1953),16个大中型企业“南厂北迁”以及“一五”时期(1953-1957)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此建设,奠定了哈尔滨市的工业基础和国家重要机电工业基地的地位,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据统计,1957年哈尔滨社会总产值达到17.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3.24亿元,占77%,居全国大城市第七位。到1965年,哈尔滨社会总产值为2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4.45亿元,占85.5%,比1957年增长了79.3%。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冰灯游园会等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60年代初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哈尔滨步入发展新阶段。工业结构变化明显,轻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8.9%上升到了1990年的44.5%;而同一时期的重工业比重则由61.1%下降到了55.5%。

1979年建成的太平国际机场,经过扩建工程,现已成为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截至2008年,旅客吞吐量接近500万人次;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增幅在全国排名前30的机场中位列第二。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从1985年1月起恢复计划单列,赋予相当于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批准为全国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创办于1990年的哈尔滨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哈洽会”)是中国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对外交易会之一,参展日期为每年的6月15日至19日。秉承“突出俄罗斯、面向东北亚、辐射全世界、服务全中国”的宗旨,哈洽会已从首届10个国家、2000余客商、800个展位的边境地方展会,发展到2009年第20届近70个国家和地区、12万余名中外客商、3001个展位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洽谈会。二十年来总成交额逾千亿美元,是中国对俄罗斯经贸科技合作的最大展会和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进入新世纪, 哈尔滨牢牢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机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的开放政策,积极与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等周边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兴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等改善民生项目与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并行。近年来,先后对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极乐寺等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整治,辟建了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中央大街步行街和哈尔滨文化园区,在改善城市环境和面貌的同时突出了城市建筑的文化特色。

针对旅游“冬热夏冷”的季节性反差,哈尔滨在创建“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城市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潜力,整合夏季旅游资源,以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哈尔滨已有“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哈尔滨之夏国际啤酒节”、“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园艺节”等一批知名节庆活动,并将规划建设项目438项,把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着力打造“冰城夏都”的城市品牌。

哈尔滨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正如市长张效廉在7月12日出席“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开幕式时的描述,建设“三个适宜”城市——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在不断巩固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

(数据与史料来源:哈尔滨地情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