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时政·法律
厦门中山路:一条百年老街的“变脸”故事
· 时间: 2009-09-16 · 本刊记者 王文捷

 

中山路之于厦门,大概就像南京路之于上海,夫子庙之于南京,亦或王府井之于北京一般,深厚的历史底蕴、喧嚣的市井人气和浓重的商业氛围在这里交相辉映。这条连接着鼓浪屿渡轮的百年老街,在古典与现代的交错中不断寻找着自我,在迷失与涅槃的激流中摸索着前进的方向。

 

老城区的文脉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厦门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中山路因毗邻码头而汇集着南来北往的商人。台海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宗教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盛极一时。

现在的中山路西起鹭江道,东至公园南路,全长1202米,宽15米,是中国目前惟一一条直通大海的商业街,也是中华十大名街之一。在2008年由《厦门晚报》评选的“最厦门30地标”中,中山路荣获第一名。

与中山路同样“最厦门”的当属骑楼。这种结合欧陆风格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的建筑,在19世纪中叶传入鼓浪屿和厦门老城,有着浓郁的南洋风情。粉红和乳白是主色调,经过岁月的洗礼,斑驳的墙体与古旧的木窗更为骑楼增添了几分特有的神韵。

在许多老厦门人眼中,骑楼、深巷、叫卖声……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厦门。而中山路至轮渡一带则是最能代表厦门的地方,是厦门城市气质的发源地。

刻满岁月痕迹的中山路堪称厦门的城市文脉,也是近现代史上很多著名人士的故居,如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著名书法家欧阳桢,民初教育家、诗人陈桂琛,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林采之等等。这些名人故居,大多是清末民初厦门地方商贾、社会贤达和海外华侨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相结合的结晶,是厦门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

此外,中山路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徒礼拜堂——新街礼拜堂的所在地。这座古老的教堂由美国归正教会于清道光28年(公元1848年)修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世纪末的尴尬

中山路的商业史从某种程度上说间接讲述了厦门的发展史。1920年,厦门开始城市规划,中山路迎来了第一轮商业改造,许多海外华侨纷纷在此投资工商业、兴办教育;1929年,中山路正式通汽车,掀开了厦门城市交通崭新的一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厦门沦陷,贸易中断,中山路失去了往日的喧嚣;1956年,人民政府把中山路修建成为厦门第一条柏油路;1982年,中山路成为厦门第一条“文明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山路已恢复昔日的繁华,街道两旁商户林立,特色店铺人流熙熙攘攘。整个厦门的商业中心凝聚在此。

然而,在世纪相交的一段时间里,中山路却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车轮中,一度迷失了自我。据厦门市思明工商分局调查统计,1998年,中山路注册登记的282家企业及个体户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艰难苦撑。百年老街光芒锐减。

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山路商圈在商业大潮中逐渐被边缘化。曾经的老城中心逐渐成为了偏居一隅的老街区。许多居民从中山路迁到新开发的住宅区,逛中山路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一件省时顺道的事。其次,随着其他势头强劲的新商圈的崛起,中山路作为唯一购物天堂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很多新商圈周边就是密集的居民区,其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中山路所无法比拟的。有的商城甚至打出“将中山路搬到这里”的口号。而此时的中山路,则纠结于拆迁堵路、车位紧张、配套设施落后等种种问题,在失落中轻轻叹息。

 

摸索中的改造

不论从民间到官方,还是从媒体到商界,“激活中山路”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一条触动中外游客思绪的风景大道,作为一条让厦门市民怀念和牵挂的人文老街,中山路的变迁向来引人关注。

1997年,位于中山路黄金路段的华辉广场第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营业,这是中山路上出现的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卖场。

“激活中山路”的方案最先考虑到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流,于是,打造步行街的想法浮出水面。考虑到市民的出行状况和游客的接受程度,有关部门决定先采取“半步行街”形式作为过渡。2004年10月,中山路沿街护栏开始拆除,同年11月,正式成为“半步行街”。然而,短短的一个月过后,改造的“阵痛期”开始了:车道拥堵不堪,盲道修了又废,绿化盆栽屡屡被偷,停车位说要取消却又保留……

2005年,中山路的改造在探索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首次进行夜间步行街的尝试。投洽会期间(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于每年9月8日在厦门开幕),总长750米的夜景工程首次亮灯,中山路独有的骑楼风格披着华丽的霓虹晚装。

2006年1月24日,中山路夜间步行街正式启动,同时沿街设置了12个品牌经营点,主营休闲饮品、闽台特色甜点茶点和旅游纪念品,同时还有泥人制作等厦门民间手工艺现场演示及销售。此外,位于局口街街口的讲古角,每周定期会有歌仔戏、布袋戏、南音等闽南民俗文艺表演。

 

百姓众说纷纭

关于中山路如何发展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有人主张顺其自然,有人主张早日实现完全步行街,也有人主张跳出“步行街”的思路,换个角度看待,比如将中山路打造成一条“古街”。但不管怎样,有一种思维最普遍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那就是:不能强求中山路在现代商业方面和新兴商业圈执着抗衡、一决雌雄;也许“避重就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历史优势,向旅游、文化、购物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才是中山路的“涅槃”之道。

吴枫是鼓浪屿板栗咖啡店中的调酒师,他对中山路的感觉是“节奏快,不适合休闲”。“我觉得现在的中山路还不能算是一个综合性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去过几次,觉得那里只适合随便逛逛,或者买点东西,完全没有让人坐下来静静欣赏或者休息的地方。虽然也有些特色店铺,但总体来说还是商业气息太浓,商家层次不高。在中山路上,我买了东西得站着吃,买了饮料得走着喝,走累了想坐下歇歇都没地儿。”

出租车司机宁师傅是十多年前从黑龙江来厦门定居的。谈起中山路这些年来的变化,他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乱”字:“改来改去,一会一个样,越改越乱。若不是顾客需要,我一般都不走这条线。人多车挤,弄不好还得被警察罚一笔。另外,现在的中山路两边建筑要么重建,要么刷上了新的颜色,不似先前那样有韵味了。”

几经辗转,中山路一心想要恢复昔日的繁华。然而,随着旧城改造轰轰烈烈的铺开,中山路和很多老街一样,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的难题。许多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消失殆尽,着实令人遗憾。中山路之所以拥有特殊的地位,与它独特的文化体系和商业格局是分不开。一旦这些原生态的、魅力独特的风貌建筑不复存在,中山路或许躯壳犹在,却已没有厚重可言。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