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时政·法律
厦门故事:胶片里的城市记忆
· 时间: 2009-08-14 · 本刊记者 王文捷

 

江清良向记者讲述难忘的厦门故事(石刚摄)

“从学生到军人——天安门前站过哨,鸭绿江边洗过澡,海防前线打过炮,背着经纬(仪)满山跑,古稀年龄学电脑”,这是江清良在博客里的自我介绍,简单而风趣。年近80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步履健捷。

踏进江清良的工作室,也就是家里为他特意腾出的一间小卧室,实在无法令人想到它的主人会是一位古稀老人。电脑、扫描仪,一串串数据线,一摞摞硬盘,一件件摄影器材......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几大柜子满满的文件夹。

“这些都是以前拍的老照片,”江老指着略显斑驳的文件夹笑着说:“我扫描了一些到电脑里,不过数目实在太大了,这项工程就留给儿孙们以后继续吧。”

 

照片里的故事

1934年出生的江清良,可以说是地道的老厦门人。“我这一生还是很有时代印记的。小学时就为厦门地下党送过鸡毛信,后来一直想参军,但我母亲总是不同意。不过后来我还是如愿以偿地在1954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转业后一直在厦门从事测绘工作,背着经纬仪到处跑。”江老介绍说。出于职业需要,也出于对摄影的爱好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一直坚持不懈地用胶片记录着厦门多年来的发展和变迁。那一张张老照片,不知道承载了多少城市记忆。

“以前没有数码相机,大家都是拿胶片拍摄,哪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一拍完马上就能传到电脑里。说实话,在那个年代,即便买得起胶卷,都洗不起照片。改革开放初期洗一张三寸的照片要6毛钱,比现在还贵,而那时我每月的工资才80多块。”江老拍过的照片多,用过的相机也多,将近有30部,既有上世纪60年代的老相机,也有最新款的数码单反相机,但大部分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收入逐渐增加的情况下购买的。

“真正开始专业摄影并且格外关注城市变化,是在我调到人防工作后,”江老边说边打开电脑,给记者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那些经过扫描的老照片,有点昏黄,有点朦胧,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

“这是1997年建设海沧大桥的场景,旁边这张是大桥的绿化工作,”他指着一组照片解释,思绪飘回到了十多年前,“这是1999年12月30号举行的通车典礼,场面相当壮观。”海沧大桥位于厦门西港中部,是厦门市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交通工程项目,全长5926米,有东渡飞虹之美誉。它是厦门出岛的第二条通道,也是厦门新兴的旅游景点。

“这是1984年钟鼓隧道试通车时的照片。我是当时的摄影记录员,照片上的红布条也是我写的,”江老找出另一组照片。钟鼓隧道是厦门市第一条隧道,全长1161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厦门在隧道建设方面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其中很多工程都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无论是出岛“命门”仙岳山隧道,还是全国转弯半径最小的山体隧道国际旅游码头专用通道,全国最长的城市公路隧道梧村山隧道,或者尚在建设中的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一座座各具特色的隧道,让厦门的交通更加便利、畅通无阻。

“这是厦门华侨大厦,最早迎接改革开放东风的地方;这是国际会展中心的施工现场,那时候正要迎接第四届投洽会;这是曾厝安造船厂,那时候赫赫有名的环岛路还没有开工;这个地方叫担水巷。在厦门没有自来水之前,水都是用船运过来,然后人工挑过来的;这是油葱糖卷薄饼,厦门最经典的特色小吃之一;这是令人怀念的街边理发,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面对老照片,江清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因为里面涵盖了太多他对工作的怀念,和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难忘的经历

“厦门的变化太大了,和几十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谈起厦门的发展和变化,江清良感慨颇深,并讲述了几段令他最为难忘的记忆。

“我本身是搞测绘工作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算参与了厦门的城市建设。其中,湖里区给我的印象最深刻。那时候湖里区有一座弹药仓库,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去那里。但我真是怕了那里的环境,蚊虫满天飞,连吃饭都要躲在蚊帐里。而现在,弹药库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五星级宾馆--厦门悦华酒店。这种变化着实让人激动。现在,只要每次一路过那个地方,我都会想到那座弹药库,想起那段永生难忘的经历。

“还有一件事就是60年代末胡里山气象台的建造,我被邀请参与选址工作。记得当时是7月份,松树上挂满了毛毛虫,而且四处掉落。山上到处是一团团黑乎乎的蚊子,凶猛无比,直往袖口里钻,驱蚊油都不管用。而现在,那里变成了公园,规划得很好,环境非常优美。

“我现在所居住的文灶村,以前是厦门城市和农村的交界处。当时的文灶很荒凉,全是田地。有个事情很有意思,都说老马识途,其实老牛也识途。”说到这,江老笑了起来:“那时候每天都有农民来城里拉粪便回去浇地。他们晚上从家里出发,就在牛车上睡觉。老牛都认得路,慢慢悠悠走一夜,第二天早上就到城里了。”

“当时的厦禾路从头到尾都是泥浆路,后来中间修了段柏油路,窄窄的一条,双车道,但两边还是土路。牛车就是通过那条土路来城里的,”他补充说。

 

日新月异的生活

“过去的日子很苦,远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江清良回忆说:“从小到大我都没有穿过新鞋子,要么赤脚,要么就穿哥哥们剩下来的。”

“年轻时候为了工作到处跑,现在退休了依然闲不住,只不过以前背着经纬仪,现在换成了照相机。”他笑着说。江老的生活十分充实,书法、绘画、篆刻、摄影,无一不精。不过,最令人称绝的,还是他在电脑方面的游刃有余。谁又能想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竟是会用软件合成图片且坚持每天更新博客的网络高手呢?

“好东西应该大家共同分享,所以我决定把一些优秀的照片发到网上,”江老这样解释他开通博客的缘由。由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他的博客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好评,还被网易评为了“博客之星”。

在谈论博客的时候,江老还特别讲述了一段奇妙的经历。“有个黄氏台胞宗亲,在美国网站上看到了我博客里一些关于文灶村的历史资料。他特地从美国飞到香港,又从香港转到厦门,多方打听找到了我,让我帮他寻找自己在文灶的乡亲。几经周折,最后在文灶的一处旧碑文上,发现了这位黄姓台胞父亲的名字。”

生在厦门,住在厦门,江清良自然对海峡两岸关系十分关注,而且因为娶了个高山族的太太,他有很多亲人都在台湾。“从秘密往来到公开走动,从‘小三通’到‘大三通’,两岸关系的发展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今年十月份,我们打算组一个家庭团去台湾旅游,顺便与在那里的亲人团聚,”江老开心地表示。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