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科技
克隆让古树“长寿”到永远
· 时间: 2009-07-13 · 本刊记者 唐元恺

 

当然,要使“克隆”出的“子辈”古树也能成为像父辈那样的“老寿星”,仅有基因的延续是不够的。朱博士提醒,生长地、养护和其它偶然事件都可能决定树木的寿命和大小。

不过,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长生不老的“寿星树”一定具有比“别人”更好的、更能够抵御病虫害和干旱等的优秀基因,因此专家们认为,它们的克隆体成为新的老寿星树的几率还是很高的。还有科学家信心满满,如果能避开工厂废气和污水排放等一切人为的危险,几乎没有一棵树不能实现它的极限寿命。

专家们还“请”公众不必担心,说他们截取的仅为古树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部分物质,比例很小,而且,技术纯熟的园林技工能够做到伤口最小,并采用包扎、涂药等方法,“古树只是‘微创’,绝不会对它们造成伤害的。”

“从成本上和保险系数来说,每棵树种后代繁育数量在50株是最理想的。”丛日晨主任说,起初被繁殖的树木会生长在园林科研所的试验田内,等“克隆”后的树木基本稳定后,会交还给原古树名木的保有单位。

 

克隆

在中国,“克隆”树木取得成功的例子已有不少。如2004年,四川省成都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始进行林苗克隆技术的研究,并于次年建立了主培工厂。专家们从全球数百种里选定澳大利亚引进的桉树树种。桉树属于速生树,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林物种,常常被作为“克隆树”的首选实验品种。实际上,早在2000年,国家林业局就于广东省湛江雷州半岛就建立培育中心,采用最先进的DNA技术培育“克隆桉”。

“其实植物细胞与人体细胞具有同源性,这为我们采用克隆技术来培育树苗提供了依据。”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维辉表示。

科学家先从优秀树种上采摘下腋芽,并提取其优秀基因,在实验室中诱导出重生芽体。无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小心地用镊子将嫩绿色的芽体夹起,植入玻璃杯的培养基中。无菌培育室内放置了数十个3米多高的大铁架,上面放满了玻璃器皿,里面“睡”着大小不一的芽体。专家们对芽体进行分茎段培养,然后再把茎段进行诱导生根,将生根芽体植入放有培养基的玻璃杯。经过20天左右的周期,这些产于实验室的“孪生姐妹”在比例杯中长到15厘米左右,这时可作为普通林苗直接植入土中成长,再经大棚培育,成苗移栽。由于基因来自同一棵树,因而生长将非常稳定,长大后模样也大都相同。成都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竹木产业研究室主任李文俊称,“我们每年可培养1000万株‘克隆树’苗。”

科技人员“克隆”出的无性系树苗已广泛种植于成都城市周边。到明年,将最终建成3.3万公顷的产业林体系,并以每年0.6万公顷的规模进行轮伐,每年为成都市林产加工企业提供75万—100万立方米的木材原料。

“才8个月,现在有4米多高了,生长速度惊人!”在四川省珙县克隆巨桉林实验基地,珙泉镇林业站站长王志强说,年初种植的15厘米幼苗,一年就可长高到6米高。一旁的村民补充道,“过去栽种的桉树3、4年才会长这么高,而‘克隆树’天天往上‘窜’!”专家们则证实,“克隆桉”的确比当地桉树生长速度快3至5倍。“其它树要15年才能成材,而‘克隆桉’1年成林、3年成材、5年砍伐,可以连续砍伐3代15年,所产生价值也是当地桉树的3至5倍,可广泛用于道路绿化、林木加工等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起初,一些村民实在想象不出细胞能“种”出树苗来。以往,都是用树种撒播生苗,或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嫁接等方式。

而种植“克隆桉”的农民也曾很担心,怕它们会在短时间“争抢”吸食土中的肥料,让土地“营养不良”。“不用怕!”张维辉工程师拿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其做过的水文试验结果:在生产1吨干物质中,这种桉树比松树、土豆、玉米、水稻消耗的水肥都要少。“在雷州半岛已进行了数年的‘克隆桉’实验,也并未发生土地贫瘠恶化的现象。”

某公司利用建设高速公路时的堆料场空地,种植了4.7公顷“克隆桉”。不出两年,那里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桉树林,树木长到10多米高,繁茂的枝叶形成了一个天然大伞,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叶浪推荐说,“桉树林形成的特殊环境,不仅能够作菌类种植的天然基地,还可以成为家禽养殖场。”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