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科技
天文之年“放大”追“星”族
· 时间: 2009-05-08 · 本刊记者 唐元恺

 

25年前的一场话剧让林煌有了至今未变的爱好--天文。当时,6岁的他被爸爸带进剧院,那里上演布莱希特的《伽利略》。虽说没怎么看懂,却在回家路上“看到”天上有那么多星星……不久过生日,妈妈的礼物是望远镜。“后来我知道,伽利略之前,就有了望远镜,但他是第一个不把它当玩具的人。很多神秘天文词汇的注解与答案都‘藏’在望远镜里!”

400年前(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指向宇宙,人类的视野从此被扩大了很多倍,直至今日仍未停止。400年后,为纪念这一历史性壮举,联合国宣布2009为“国际天文年”,主题是“宇宙等你去探索”。这样,身份“业余”、惯于呆在黑夜里“探索”的林煌们越来越“大张旗鼓”起来,新的“加入者”也日益增多。

“国际天文年是有史以来头一回,肯定有助于拉近人与天文学和宇宙间的距离。”林煌说,星星就在头顶上,可整天忙碌的人们却很少观察过夜空,尽管月亮天天见,很多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清楚地见过月球上波澜起伏的环形山。“其实很简单,只要拿起望远镜,一个‘全新’的世界便在眼前,其中许多美妙的东西是不可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的,必须亲自观瞧。”

林煌参与过好几次“街边天文”,把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摆上街头,供过往行人遥望星空。今年,这一知识普及活动将在全国超过100个不同的地区和100多所高校中进行。专家预测,今年中国将至少有1000万人经历他们的首次望远镜天文观测。

4月的2至5日,国际天文学界开展了“天文100小时”活动,全世界最尖端的望远镜都面向公众“开放”。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格林尼治时间4月3日9时到次日9时不间断在线直播,依次展示世界各地80台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上海天文台作为中国地区的唯一代表,向全球网民展示了其科技装备和研究成果。

“除了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活动之外,我国将特别关注中小学天文教育,鼓励专业天文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共同参与科普。”北京天文馆馆长、国际天文年中国大陆地区指定联系人朱进博士介绍说,中国天文学会等单位策划了天文教师培训、幼儿天文启蒙等自选项目,还要全力办好每年一届的全国性业余爱好者的天文盛会“星空大会”。

 

天象大年

仿佛上天也想“配合”,天文之年恰逢“天象大年”!追“星”族们直喊“有福”。有天文学家表示,即便用小型的业余望远镜观测,很多天象也颇为壮观。而“大戏”包括,11月18日凌晨6点前后狮子座可能会“下”的一场大“雨”--每小时500颗以上的流星雨;7月22日,更有被认为本世纪最长的一次太阳月亮“喜相逢”--出现日全食。

日食本不算罕见,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总会发生2、3次,可观测不易。但7月的这一次日全食属“百年一遇”,它将历时6分39秒,而多数日全食日面被完全遮掩的时间只有1分多钟。对中国来说,此乃2132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特别是,非常有利于观测。

一般情况下,全食只会覆盖全球1%的区域,就某一特定地区而言,大约300年才能见到一次。最近几十年中,在中国境内可以见到的日全食,多数可观测地点都很偏远。这一回,全国所有地区都可以见到不同程度的偏食,狭窄的日全食带更是落在了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杭州一带是最佳观测点,能看到99%的日全食。在成都、武汉、合肥等地,人们只要仰望天空,便可见到长达5分钟左右的“黑太阳”。当然,到时候最好不要阴天下雨!4家单位计划设置大约13个涵盖全食和偏食现象的直播点,采集数字高清视频信号,传输至北京直播中心,并通过广播通讯卫星、互联网等方式免费向全球发布。

今年全年还有7次难得的水星“大距”。水星是太阳系8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因而经常淹没在太阳的光辉中,每年只有数次短暂的可观测机会,从而成为这8大行星中最难观测到的一颗。只有等到水星和太阳的角距达最大(即“大距”)时,公众才最有希望目睹水星。

不过,“天象大年”是否是天象示警,奇异天象的发生是否与灾祸相关……这些疑问均引发人们关注、追“星”族探究以及有关的“大讨论”乃至“大争辩”。

 

浪漫选择

“情人节,送玫瑰?那有什么稀奇?要送就送玫瑰星云!”这是“科学松鼠会”与北京天文馆合作特别活动的宣传语。该活动也是国际天文年中国大陆地区活动的一部分。2月14日这一天,几百位年轻的科学爱好者相聚天文馆,以特有的方式体验天文、爱情、浪漫与美好。还有幸运者抽得头奖--60mm口径的折射天文望远镜一架。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爱好科学的“80后”组成的民间科学写作团体,致力于“剥开科学的坚果”、“让科学变得有趣”,其群体博客上线不到一年,已很有名声。

“选择天文,就是选择了浪漫。”25岁的李森韩虽不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但却很想贡献这一句自己的“名言”。不过,接着他又马上补充:“不少追‘星’族可能都有这种感觉。”

小学时,李森韩就喜欢上了天文(想看看神话、童话是不是“真”的),上中学继续这一爱好,进大学更是没有放弃,直到目前成为白领也依然如故:“一旦说今晚或明儿要放晴,就会琢磨着去哪儿看看(星星)。”

李森韩用自己很崇拜的著名女天文学家叶叔华的话说:“宇宙中的奥妙总能引发兴趣,她们让我一直保持着探究的好奇心,并保持着浪漫的心境。”他很赞叹:在土星和火星之间,有一颗小行星叫“叶叔华星”,在天文学界,以个人的名字为新发现的行星命名的为数不多,女性则更少。

目前李森韩正准备考天文学的研究生,“我明白叶老所说的天文工作的本质--只要是工作,就一定有很多琐碎的、重复的事情,要长年累月测试、观察、记录数据,不过也正是在这种细致、平常、重复的工作中,让人感受着工作中的乐趣。”

“星星,自古以来,就是浪漫的代名词。”李森韩的女朋友易冬儿说。这位古典文学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也喜欢天文。“中国古人很重视对天象事件的记录,通常情况下这些记录丰富而精准,不少可用于现代研究,成为十分珍贵的史料。”她知道,去年“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着手系统地收集整理史料、研究遗留问题。“要是有可能,我很想去那儿上班。”

谈及稍远的未来,易冬儿想攒钱买些设备,“‘玩’天文除了费时间,还挺费钱的!”她更坦言想办个“天文婚礼”,“只‘可惜’有人‘抢先’了。”

易冬儿指的是银行职员郭纲和外企审计周颖的婚礼。婚礼主题定为“爱在星空下”,既表明婚礼的天文特色,又突出神秘宇宙与浪漫爱情的美妙结合。天文贯穿了整个婚礼的每一个细节,如请柬被设计成一张飞往爱情星球的机票的样子;喜宴上传统的阿拉伯数字的桌号牌被代之以星座绘画和天体的名字及科普描述说明,菜名都是“八大行星碟”、“彗星美人归”之类。两位新人还把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和同时代的天文大事件结合起来,利用主会场前长长的走廊,开出一条“时光隧道”。在新房,灯一开,满天繁星迎面而来,还可见一块醒目的指示牌“Mars35,000,000miles”(此处前往火星还有3500万英里)……

他们在2003年同学的饭局上邂逅,互同“大引力体”,从而彻底改变了双方的人生轨迹。“初次见面,我惊讶地发现,他和自己一样都喜欢晚上出去慢跑。”周颖回忆,“这个人”还提议说,可以边跑步边看月亮,或在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数星星。后来她才得知,原来郭纲是烧得发昏的追“星”一族,“晚上不数星星就睡不着的。”而婚礼上,很多熟识新郎的老师和同学都大为敬佩,这么多年,居然有人的天文爱好能保持到今天!

“在大学同学当中,我居然发现许多人小时候和我一样,都是天文爱好者。”大学时读物理专业的专栏作家韩晓波认为,这不是个偶然现象。“仔细想来,这显然是因为,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富于幻想色彩的,也就是最浪漫的一种科学。”他说,广漠无垠的宇宙非常容易令人产生无限遐思,而如果加以观察,动动脑子,又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一些很奇妙的规律,比如四季星空的变化,“这些规律竟是如此的严格,如此地童叟无欺,让人感受到真理的可爱。”

在他眼里,天文学似乎比别的学科更偏爱那些出于兴趣而搞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有不少重要的天文发现是由‘票友’做出的。”

作为今年天象大年的“预演”,今年2月24日前后,一颗被中国普通追“星”族意外发现、名为“鹿林”的绿色彗星,历经上千万年向太阳的漫长“跋涉”的旅途,飞到离地球最近的地方,大约6000万公里,与土星齐聚狮子座,“我们用肉眼观测到了这颗今年上半年已知最亮的彗星,她散发着绿色的光芒,仿佛一大块璀璨的宝石。”不少追“星”族颇为得意。但他们更是“后怕”,因为可以说,此次一别便成永别--如果错失这一观测良机,则要再等2850万年。

鹿林彗星是近年来由业余天文爱好者参与发现的3颗彗星之一。那是在2007年7月,台湾天文摄影家林启生拍摄了一组夜空照,然后发送给广州中山大学2006级本科生叶泉志。这位5岁起就爱上天文、17岁时(2005年)成为第一个发现NEAT小行星的年轻中国人,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传统星图之外的天体,经过最终确认,此天体是从未被观测过的新彗星。由于其首张“纪念照”是在台湾鹿林天文台拍摄的,故拥有了一个永久的中国名字“鹿林彗星”。

“天文学可以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最强大动力,同时又似乎是一门功利色彩最淡薄的科学,它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亦无直接关系,但恰恰是这种超越了一些人置疑的‘有什么用’的科学,成了推进人类进步的伟大动力。”韩晓波指出,其实,正如国际天文年所倡导的: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天文学和其它基础科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且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对一个更加公正与和平的社会做出贡献的。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