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1月31日,我国南极考察队测量达尔克冰川运动.图为考察队员在利用全站仪进行标志物测量.(刘奕湛)
“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曾有人如此描述南极的冰穹A(DOME-A)地区。
中国第一个、世界上第六座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就建在冰穹A最高点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它于今年1月27日落成,是中国南极科考25周年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肩负此番建站重任的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刚刚于4月10日返回去年10月20日出发时的起点--上海外高桥,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它是自1984年中国首度南极考察以来历时最久(173天)、人员最多(由204位队员组成,其中包括6名韩国直升机组人员和1名比利时记者)的一次,共完成了39项科学考察和9项后勤保障工作。
整个南极大陆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所覆盖,犹如扣上了一顶巨大的“帽子”,被形象地称作“冰盖”,其最高点就是冰穹A,手持GPS测定为4093米,尽管比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矮”不少,但由于缺少植被等原因,含氧量要低很多(只有海平面的60%),仅0.5个大气压,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之一,冷得似乎看不到任何生物的存在,年平均温度接近--60℃,即便夏季,最高温度也只有--35℃,一杯热水泼到空中掉到地上便已成碎冰块儿了。
从科学考察研究价值的角度看,南极一共有4个点最为重要:地球极点、低温冰点、地磁极点和“高点”,美国、法国、俄罗斯已分别在前3个点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迄今为止,世界上共有近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科考站,但绝大多数都位于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边缘地带(夏季露岩区)。昆仑站之前,中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也是如此。而在科学家看来,要开展更尖端的科学研究就应当在南极内陆的冰盖上建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说,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建设昆仑站是中国科学家的创举,同时也为国际合作搭建了基础平台。
第一个脚印
回想北京时间2月2日12时25分正式开站的那一瞬间,首任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研究室主任李院生坚毅地表示,“自己忍住了眼泪。”
从1996年开始,他已6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其中5次执行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任务,历任中国第14次、第15次、第21次、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
正是他,代表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科考队的方式从地面成功登顶冰穹A。2005年1月9日这一天也就载入了历史。“当时可能就是10来分钟的高兴--大家踩踩雪,从那走过来,从这儿走过去,留下很多脚印。”
然后,他们开始找冰穹A最高点的确切位置,终于在雪地车行程400多公里的8天后,经过反复的勘探和测量,北京时间1月18日3点15分,令许多科学家一心向往了13年而又望而却步的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地理位置被他们找到了。
13年前,有关的行动就已经起步了,却由于大自然、时机、运气等因素而未能如愿。而成功却几乎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一次,负重箱再晚过去1秒钟,就要连车带人一齐葬身冰海。除去险恶的外界环境,一路上队员们靠简单的航空餐维持生命,每天就挤在集装箱里睡觉。还有一次,严酷的环境和重体力作业之下,一名关键的机械师得了重病,不得不离队撤退,冰盖考察队内忧外患,每前进1米都充满艰辛。1999年第3次冲击,却被又“不利条件”拦住,半路被迫折返,临走时留下了汽油桶和国旗作为标志。6年后,他们按照先前探出的路线一路前行,在距离DOME-A区域130公里的时候,耳机里突然传来头车队员的大叫--他看见了那些汽油桶,旗杆也立得好好的!“所有的队员下车,对向北方,中国的方向,跪着,激动,流泪。”李院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