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时政·法律
河南抗旱保苗 水利设施建功
· 时间: 2009-02-17 · 本刊记者 金多优

林州市申家岗村一农民正在浇地。由于地处红旗渠灌溉区,全村1200亩农田全部靠红旗渠水灌溉。(石刚摄)

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滑县的农田正在浇灌返青水,截至2月14日全县172万亩小麦已经全部浇完第一遍水。(石刚摄)

从去年11月开始,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袭击了中国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持续时间之长,破坏范围之大,受灾程度之深均为历史罕见。由于正值小麦返青的关键时期,如果旱情继续加重,必将严重影响夏季小麦产量。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这场旱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本刊记者赴河南,实地考察中国第一产粮大省河南的抗旱情况。

2月10日记者驱车来到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黄河故道,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常年种植粮食250多万亩,素有“豫北粮仓”之美誉,粮食总产和商品粮贡献量位居河南省第一,并连续六年荣获全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由于地处豫北平原地区,加之“引黄入滑”工程于2008年3月顺利完工,黄河水经大功河可以灌溉到滑县绝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当车辆驶出滑县县城,远远可以看到田间地头上到处都是正在浇地、耕作的农民。沿途大部分麦地已经开始返青,间或可见大旱之下一些枯黄的痕迹。

58岁的李全东是滑县城关镇贾固村的农民,他正在为自家的地浇水。“往年雨水足的话,根本不用给小麦浇水。今年大旱,就要多浇一次返青水。”离麦地大约50米远的地方,一处机井正在工作。在滑县,机井抽水、管道浇灌是最常见的灌溉方式。

滑县从2005年起开始为全县农田铺设地下管道,可以直接将机井抽取的农业用水引到几十米甚至数百米以外的农田,从而摒弃了以往靠水槽引流的方式。这一新型引流方式在节约用水的同时,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在大旱之际,管道灌溉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

看着自家正在浇水的麦地,李老汉显得并不担心。“我家的地往年亩产能达1000公斤,如果病虫害防范得当,今年丰收应该不成问题。”

在贾固村,记者还遇见了正在为农民分发“科学种地指导资料”的技术员张心玲, “今年干旱,很多农民误以为多施肥可以帮助小麦度过难关,但这会导致麦苗被烧死。我们必须把抗旱的科学经验传播给他们。” 为了帮助农民度过旱情,滑县农业局抽调了46名技术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民科学灌溉以及防治病虫害,确保小麦度过难关。

张心玲说:“根据经验,尽管麦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枯黄,但只要及时浇水,就不会影响小麦夏收的产量。”

据滑县市政府介绍,滑县172万亩受旱小麦在14日以前已经全部完成了返青水浇灌工作。

尽管滑县及时采取措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麦苗枯死情况,但在这场抗旱保苗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近年来,由于严重开采地下水,滑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而索取过度的地下水资源可能会为日后的生态状况埋下隐患。此外引黄配套设施不到位,导致引黄灌区设计面积195万亩中仅30余万亩受益。

与地处平原地区并依赖黄河水浇灌的滑县相比,河南省林州市由于地处山区,取水困难,面临着严峻的旱情。

林州市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水源稀缺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与居民。从去年10月上旬至1月初,林州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4.3毫米,是自1956年有气象记载以来同期降雨量最少的年份之一。降水少,气温高,土壤失墒快等原因导致林州旱情不断加重。全市50.2万亩小麦中受旱面积达到30万亩。在这一空前旱情面前,年过半百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再建奇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林州市缓解了旱情。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