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和浙江两官员借出国考察之名滞留国外不归,引起政府高层和反腐部门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公职人员出国护照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对出国严格审批,同时,还将建立防止腐败分子外逃的信息共享机制和预警机制。”2008年12月27日,中国监察部副部长姚增科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
2008年10月,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忻伟明和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区委书记杨湘洪先后借考察之名滞留法国不归,这再度引发中国国内民众对贪官外逃现象的强烈关注。
姚增科还透露,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对防止腐败分子外逃问题作了专题调研,旨在防止干部出国考察滞留不归的事件“再次发生”。
据姚增科介绍,目前仍未归国的杨湘洪已被“双开”(开除党籍和行政开除),而已被“劝服”归国的忻伟明,则主动提出辞去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等职务。
近年来,中国各地贪官外逃事件时有发生。例如,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云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胡星、浙江省建设厅原副厅长杨秀珠()等。这些贪官潜逃到美国洛杉矶、纽约、加利福尼亚等地后,大规模购置豪宅,在异国大肆挥霍赃款,过着奢华生活。
对于官员为何热衷于出国考察,天津南开大学齐善鸿教授分析认为,除了用的是公款外,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指标式管理,出国考察次数都是按官职大小而定,级别高的即使没有公务需要,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国考察”。而且,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审批程序比较简易,从而在源头上失去了控制。
“这种把出国考察变成旅游的做法,是一种公权滥用的具体表现。”曾经担任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的曾广宇表示。
“官员出国考察出现的腐败问题,是应该得到重视的时候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呼吁,官员昂贵的出国考察,不仅糟蹋了纳税人的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成为一些腐败官员外逃的理想“通道”。
其实,早在1993年10月,中国有关部门就曾下文规定,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之后,类似的规定,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杨湘洪事件出现后,官员借考察之名外逃的问题,已引起中国反贪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当前反腐败工作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和重大挑战。
据了解,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被列入中央纪委、监察部2008年的工作重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问题,中央纪委还明确了三项重点任务:抓好计划审批,加强活动监管;强化因公经费约束,推行先行审核制度;强化责任追究,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2008年10月16日,杨湘洪事件出现后不久,中国财政部、外交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预防腐败局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强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今后,中央政府将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规模,对各级党政机关官员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实行零增长,并实行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及用汇额度双控制。
12月27日,中共党内反腐败最高机构中央纪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中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约14万件,处分了15万多人,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达到了近5000人(移送司法机关801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70亿元。
“从近几年来看,受查处的官员数量出现了稳中有降的趋势,但是,中国仍必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 中央纪委副书记干以胜表示。
2008年12月26日,中纪委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家最高决策层)专门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中国反腐败工作形势,并研究部署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会议。
胡锦涛指出,最近一年来,中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如房地产、金融等)仍然易发多发,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
根据这次会议安排,对于2009年的反腐败工作,中国在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