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进展的迅猛往往使大量科幻影视片快速“过时”,不断有“现实”照进梦想。比如,观众在一些科幻片里看到智能墨镜没几年,身边的一些商场里便悄然出现了一种名叫“壹视得”(e-Shades)的智能化太阳眼镜。
虽然这种现实生活里的智能太阳镜还是比“科幻”作品里的稍显逊色,目前尚无法像影片中那样当超级电脑或其它物件使用,但它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计算机芯片控制的太阳眼镜(其技术在世界属于首例),实现了眼镜行业20多年来对太阳镜智能化的构想,能够自动感应各种不同光源的照射与强弱变化,并在瞬间做出准确反应,让佩戴者永远处于最舒适而且安全的视觉状态之中,视野更加清晰。
这颠覆了很多中国人对以往太阳镜的印象。有趣的是,其中一些观众至今难忘,1980年,CCTV播出了被看作是中国开放进程中一个“标志性事件”的美国科幻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The Man Come from the Bottom of the Atlantic),很快就引发北京、上海等地的不少年轻人出门必配一个大墨镜,并称“麦克镜”--因为,片中主角麦克•哈里斯(Mark Harris)总是戴着“它”。
目前已上市的加入了芯片的太阳眼镜,由美国、加拿大、中国三方合作研发并生产,在中国和美国共申请有15个发明专利和5个实用型专利,于不久前举行的“2008中国国际眼镜展”上闪亮登场。
从外观上看,这种“智能”太阳眼镜并无什么奇异之处,只是其镜架中部安装了计算机芯片,同时采用的是液晶材质镜片。
太阳镜被列为个人眼部保护用品的范畴,主要功能是遮挡刺眼阳光。它们还细分为“时装镜”和“一般用途用镜”。前者主要突出的是款式,佩戴者注重的是装饰;而国际标准中对后者的质量要求则比较严,对防紫外线以及屈光度和棱镜度等规定了“硬指标”。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中紫外线的含量约占7%,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光学工程标准化研究室主任王莉茹一再提醒,眼睛的角膜和晶体最容易受到紫外线的损害,“白内障”与之密切相关,此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人们还容易患日光角膜炎、眼球黄斑变色、视网膜炎等眼科疾病。合格的太阳镜,波长在315nm至380nm之间的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不得超过10%,波长在280nm至315nm的中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应该为零。佩戴这种太阳眼镜,才能使眼睛的角膜、晶体和视网膜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发明者称,智能太阳镜更具有拦截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基本功能。
普通太阳眼镜基色固定不变,且大部分无偏光功能,一般分为浅色和深色两大类,浅者在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比为40-80%不等,深者则可以有效遮挡强光,可它在可见光区域的透射比可能只有10%-30%,戴颜色过深的眼镜会使眼睛处于暗房环境,瞳孔会自动扩大,长此以往容易引发青光眼等病症。智能太阳镜却无所谓“深浅”,它依托尖端智能芯片技术,具有飞速的变色能力--反应时间也就1.5毫秒,足以应付各种复杂的光线变化,可以随着外部光线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镜片的透过率,优质的偏光镜片使物体的成像更加柔和,色彩更加饱满,缓解眩光、漫反光带给人们的视疲劳感。与以往太阳眼镜通过镜面涂料改变光度调节的技术不同,它采用了芯片植入与液晶材质镜片相结合的方式,具备着类似显示屏的诸多特性,根据环境光线的亮度不同,通过改变电压来改变镜片的黑度,从而达到变色的效果。也就是说,当外界亮度增强时,镜片暗度加深,透光率降低;当外界亮度减弱时,镜片暗度变浅,透光率增加。通过芯片感应调节,实现了液晶镜片光暗调节的准确性并提高了调节反应速度,解决了传统太阳镜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是所有的太阳镜都能用作司机用镜,像市面上很多太阳镜就不具备识别不同颜色交通信号灯的能力。而智能太阳眼镜则大同了。当车辆穿过黑暗的隧道时,驾驶员的眼睛会难以瞬间适应黑暗,但佩带智能太阳眼镜, 这类小小而常见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给行车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性。
在专家们眼里,智能镜片技术的发明,有望衍生出智能遮阳物的新兴产业,可以用于汽车或大厦、住宅和机杨、码头的窗户、玻璃幕墙等,未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