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氏耀龙”化石标本
接连重大发现
1996年,一批带有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在中国被发现,其形状结构与现代鸟类羽毛一样,具有发育完整的羽轴和典型的羽枝。因其形态极像鸟类,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中华龙鸟”。
2000年,张福成、周忠和等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说,他们发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反鸟--原羽鸟,初步揭开了困扰科学家多年的羽毛起源之谜。
去年,经过徐星等专家长达两年的研究,确认2005年在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中国二连浩特发现的一具巨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为当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被命名为“二连巨盗龙”)。该研究成果与“首次完整破译人类个体基因组”等被美国《时代》杂志列为“2007年度十大科学发现”。
“这项发现意味着什么?”曾有记者发问。徐星笑着反问:“如果你发现一只老鼠长得像熊那么大,你是什么感觉?”
此前,学术界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同一个家族的恐龙,个体越大的,与鸟的亲缘关系越远,在形态上越不像鸟。可二连巨盗龙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则颠覆了恐龙向鸟类进化的已有观点,它的体积是目前已知其家族成员中最大个体的3倍,最小个体的300倍--不仅长约8米,站立高度超过5米,而且生前体重达1400公斤,具有的似鸟特征甚至多于鸟类的近亲--“袖珍型”的窃蛋龙类(体长一般不过2米,体重也就几公斤)。
“这正是二连巨盗龙重大的科研价值所在--证明了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不同恐龙类群具有不同的特征演化模式和潜在的发育机制,加深了我们对于鸟类特征演化复杂性的认识。” 徐星说。
徐研究员今年只有39岁,却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发现有效恐龙种类数量最多的古生物学家。“其本人故事的精彩度仅次于恐龙。”曾有同行如此“夸张”地赞誉过他。
尝试最新手段
“我们对于二连巨盗龙的研究采用了包括‘分支系统学’(cladistic systematics)的研究方法在内的多种手段,从而得出了较为可信的结论。”徐星介绍说,分支系统学是一种把形态特征数据化,用“定量”手段推测物种之间演化关系的方法。
徐星整个电脑的屏幕上经常充满着“?”、“0”、“1”、等符号。在研究二连巨盗龙在“进化树”上的位置时,他与伙伴们就分析了两套数据矩阵。第一套选取了59个与鸟类亲缘关系相对接近的恐龙物种,分析了251个相关特征,以考察二连巨盗龙与这些不同恐龙之间有什么关系。一连几个月,徐星的工作就是用种种符号填满屏幕上59×251个空格,他自己也承认“很乏味”。结果发现二连巨盗龙与其它窃蛋龙类聚合在一起。
第二套是有关窃蛋龙类演化关系的,经过细致的计算,徐星他们发现二连巨盗龙既不属于“最原始”也不是“最进步”的窃蛋龙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传统的古脊椎动物学以“定性”研究为主,对化石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分析重要特征的演化意义,进而推论不同物种之间的祖裔关系。“这种研究往往依赖于研究者的经验,不同学者经常会有不同的判定标准,研究结论主观色彩过于强烈,其可预测性和可检验性均有欠缺。”徐星指出,虽然对研究对象的数据采集工作量一般要大于传统方法,现代的古脊椎动物学更倾向于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全面了解一个物种,从而得出更全面、更准确并经得起反复验证的结论。
《自然》杂志一位匿名审稿人在评审徐星的论文时,就认为其倡导的在常规的分类学论文中运用组织学等多种方法手段的尝试,应该成为未来研究论文普遍采用的模式。
“CT断层扫描等技术能为研究者提供用常规手段观察不到的信息,也可以复原恐龙的脑颅结构,研究其运动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徐星说,还有表面扫描--在不破坏化石表面形态情况下,获得大量的相关数据,进而建立起仿真模型,用动画形式还原恐龙的形态甚至是运动方式。“英国学者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进化问题的研究长期主要依赖于古生物资料(化石)和形态学资料。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现在已有大量学者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胚胎水平研究进化问题,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我们希望能够把与鸟类起源有关的研究与发育生物学结合起来,从而全面地了解这一进化过程。”徐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