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让牧民有个安定的“家”
吕 翎 · 时间: 2008-04-29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与自己的祖辈一样,56岁的藏族牧民贡宝甲过的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常年四季住的是简易的帐篷,过的是一种简单而封闭的生活。两年前,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和帮助下,包括贡宝甲在内的102户牧民每户都住上了130多平米的房屋,从此可以过上定居生活。

“牧民集中起来定居,小孩上学容易,看病也方便,老人可以安度晚年。” 贡宝甲说。

贡宝甲全家共有八个人,育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如今,大儿子已结婚,并生了两个儿子,其余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其中一个上高中,另一个上小学。

较过去的帐篷相比,贡宝甲现在的“家”可谓是宽敞明亮,现代化气息也更浓。据介绍,像贡宝甲这样的定居牧民的生活已全面实现了“六通”: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话、通电、通广播、通有线电视。

虽然过上了“新”的生活,但贡宝甲家的室内布置仍保持浓厚的藏族特色,而且放牧仍是这个牧民家庭生活的“主旋律”。贡宝甲说,他家养了八、九十头牛,两百多头羊,这是他家的全部经济来源,一年的总收入可以达到一万元以上。

“住在定居点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的还要出去放牧,住在牧区的简易房或帐篷里。” 贡宝甲说。

据碌曲县藏族副县长先木道尔吉介绍,碌曲县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当时计划是建90套房子,可后来由于主动申请的牧民增加,最后增至102套。每户房子的造价为6.3万元人民币,其中,政府出资3.3万元,牧民个人只要掏3万元。房子的样式、结构和布局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每户修建砖木结构住房4间,配套设施有厨房、玻璃暖廊、厕所、围墙、藏式大门。

“是否选择定居,是由牧民提出申请,这一切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 先木道尔吉强调说。他还透露,根据规划安排,碌曲县将总共修建7处牧民定居点, 600多户牧民受到安置。

 

生态移民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下简称甘南),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其中约62%的面积为天然草场,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总人口58万,其中藏族占48%。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纵贯全州。而且黄河的源头就在甘南。

然而,作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域,甘南的生态却极度脆弱。近2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草原降雨减少,牧民超载放牧等多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甘南湿地出现了萎缩,草地出现了退化,这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源区生态涵养水源功能急剧减弱,直接威胁黄河的安危。因此,保护好甘南生态,对于延续母亲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5年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呼吁下,甘南州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科学论证,组织专家学者编制完成了《黄河重要水源生态补给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下简称《规划》),并于2007年6月由甘肃省发改委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7年12月20日,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后,甘南州政府隆重举行《规划》启动仪式。据了解,《规划》共包括18个项目,涵盖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保护支撑体系三个大的方面。批准总投资约45亿元。按照总体规划,当地政府将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分步实施。其中,近期10年,远期10年。近期将重点实施林区封山育林、牧区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急需措施,尽快遏制生态破坏和草原退化局面,随之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全面恢复功能,从根本上增加和提高甘南水源补给能力。

作为《规划》的项目之一,国家发改委投入13.1亿元资金,在甘南地区启动了“牧民定居工程”。其中,牧民住宅建设投资7.55亿元,养畜暖棚建设2.32亿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3.23亿元。整个项目启动实施后,甘南共有14524户、73708牧民将可以过上定居生活。

为确保定居的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将把定居点建设与发展牧区民族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开发相联系,以此让定居后的牧民逐渐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找到新的谋生手段。

 

2008年还将有4万牧民过上定居生活

与牧民贡宝甲一样,碌曲县藏族牧民才让扎西也是这项“牧民定居工程”的受益者。刚过上定居生活不久的才让扎西说,原来放牧住帐篷的时候,一家三口是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年四季都过着冷暖无常的生活。现在有了政府出资帮助修建的太阳能保暖房屋,让他们一家人从此可以过上比较安定的日子。

“原来想都没有想过自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才让扎西说。

据了解,截至2008年04月,像才让扎西这样通过国家项目政府扶持而实现定居的藏族群众,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已达到了3506户,近2万人。当地政府为这些原来游牧的藏民建成了每户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及围墙、大门、厕所等配套生活设施,同时建设了他们赖以发展再生产的养畜暖棚、牲畜棚圈、储草棚等配套生产设施。此外,政府在这些牧民定居点周边还投资建设了商店、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据甘南发改委负责人透露,2008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还要完成6686户、约4万藏族牧民群众的定居建设,以此来促使当地的藏族牧民群众早日彻底结束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向小康社会和现代生活迈进。

位于甘南西南部的玛曲县,总人口4万余人,其中藏族牧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目前尚有6100户牧民没有定居,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活质量低下,信息闭塞,牧民群众上学难、就医难、交通通讯难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

2004年8月20日,早在国家项目实施之前, 玛曲县就开始探索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在启动仪式上,甘南州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曾表示,力争三至四年内解决全州游牧民的定居问题。

玛曲县首批建设的最大的定居点位于县城东南角,占地195公顷。定居点布局2000套住房及相应学校、医院、赛马场、小型超市、健身场、垃圾收集点等公共设施,可安置牧民2000户,居住人口10000多人。房屋设计为复式结构,建筑面积最小的142平方米,最大的有200平方米。房屋设计既美观实用,又充分考虑了当地藏民的生活起居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甘肃省委常委洛桑•灵智多杰认为,在黄河源头的水源涵养地区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有着尤为重要的历史性意义,是继牧区实施草场承包制以后,牧区第二次大发展的标志性举措。这一方面有利于改善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黄河源头的草原植被的全面恢复,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措施。

对于这个在外界普遍看来是利国利民的“牧民定居工程”,一部分学者也表示了担忧。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张正春指出,一定要注意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果不能保护好当地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任何形式的工程项目都有可能给未来带来毁灭性影响。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