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健康
如何吃饭有了“国家标准”
吕 翎 · 时间: 2008-04-24 · 本刊记者 唐元恺

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为土豆平了反,这本权威膳食指南纠正了很多中国人在饮食上的错误观念.(姜恩宇)

“过了大半辈子,我现在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会‘吃饭’!”61岁的退休职员叶飞琅连连摇头。“我的误会太多了,甚至还错怪了土豆。”

他的“觉醒”归功于不久前书市里邂逅的一本书,更关键的是--他瞪大双眼看完了。其内容是,权威专家建议如何吃得合理、吃出健康。

几千年前,中国就有了“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并日久天长地形成博大精深的“食文化”与养生之道;近几十年内,中国人打招呼还爱用“你吃了吗?”如今,很多居民生活奔“小康”了,吃早已不成什么问题,可是,尽管历史文化与个人经验使得人们对食物能够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有各种了解,但是对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尚需透彻的认识,“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依然是“大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对居民健康的威胁越来越突出。叶飞琅所看的书,正是由中国营养学会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组织一个专家委员会编纂而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今年初面世。与目前以健康养生名义进入图书市场的众多“鱼龙混杂”的版本相比,这本在权威性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它成为卫生部发布的2008年1号文件涉及的内容,意味着此乃中国人饮食的“国家标准”--指导国民合理膳食,试图把最基本的“吃”的学问和正确、科学的健康信息传递给大众。

“这本书的含金量,相当于上百本普通养生书的含量。”出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西藏人民出版社北京编辑发行部主任张玉平介绍说,这是国家级别的专家行动,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打造,上千种数据都是通过实验一个个做出来的,得到政府很多部门人力物力的支持。

很多读者觉得《指南》就像一本词典,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研究员表示,通过查阅《指南》,大家可以安排好每天的饮食,“你只要坚持做下去,保证你的健康可以得到改善。”他同时也指出,注意膳食影响不是一天的事,不要说这一天吃对了,身体就好了,反之亦然。“膳食是一个长期的结果,必须长期坚持按照正确的办法来安排饮食,你才能得到健康效应。”

 

政府:健康“干预”

“卫生部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和培训,专业人士会提供更多的力量。”葛可佑理事长认为,通过政府的行为往往是最有效的,“因为系统最健全,群众最相信。”

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居民膳食指南》的发布和修订。瑞典是世界上最早的(1968年),产生过积极的社会效果,由此,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各国仿效。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的阶段,是居民膳食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政府营养“干预”的时期,目前中国正处于这个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既定目标,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因为膳食结构的不合理而对人群的健康影响,在中国,每年都要造成数以十亿计的经济损失。”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博士指出,中国要保持快速发展,便要有健康的人口,而成本最低,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的膳食和规律的体育锻炼,“这对个人和中国的未来都非常重要。”他曾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能够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布《指南》表示祝贺。

其实,1989年,中国营养学会就首次公布过《膳食指南》,并于1997年进行了修订。“97版的观点基本上都是正确的。”葛可佑同时指出,由于10年来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有些是需要及时进行补充的。这甚至使得原本1.6万个汉字的《指南》一下子扩容到24万字。

 

膳食宝塔:“五层”和“一条路”

与上一版本相同,新《指南》推出了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将五大类食物合理搭配,构成符合中国居民营养需要的平衡膳食模式。

此次“装修”改了四“层”,还修了“一条路”,五层宝塔包含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和种类,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反映出各类食物在每天膳食中的比重和地位。

从前,豆类和豆制品在宝塔的第四层,可在“新塔”中,豆类分了家,大豆自立门户依然“住”在四楼,而杂豆们则被“赶”到了一层。其理由是,大豆已经不应该被归入普通的杂豆,因为它的营养和健康价值完全可以“自立”了。与此同时,《指南》也提议,想每天都只吃几十克大豆似乎有点儿困难,但可以把大豆在煮饭的时候放进去一些,或者每天喝一些鲜豆浆。

“旧塔”的一层,谷类食物独霸天下,而“新塔”里则有了新住户--薯类和杂豆。 理由很充分:世界卫生组织经过3年多的研究和评选,红薯被列为13种最佳蔬菜之首,并且完全可以作为主食。

在“新塔”里,还新添加了水的内容,建议每天饮水1200毫升。《指南》提示,喝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等感到口渴了才去喝。”

“旧塔”的顶层只提到了油和油脂的摄入量,而在“新塔”中则新增了6克盐。最近一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2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4倍,同时相关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

不少人越来越很清楚,增加运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让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身体结合得更好。于是,专家们在“新塔”外面修了“一条路”--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要走够6000步。“其实,6000步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可以替代的。” 葛可佑研究员举例说,拖地板8分钟、擦11分钟的窗户、上楼梯3分钟和下楼10分钟就都相当于走1000步。”

 

土豆:“地位”升级

新《指南》还破除了许多人的“误解”甚至“常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马铃薯(土豆)一直遭受“不白之冤”,被认定淀粉含量过高,是容易导致发胖的食品。

“马铃薯只含0.1%的脂肪,食之不必担心脂肪过剩,这是所有其它供充饥的食物望尘莫及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范志红教授为土豆“平反”。

新《指南》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赵法伋教授也表示,其实大家有必要重新认识马铃薯:如同其它薯类,马铃薯富含能够产生饱腹感的柔软膳食纤维,“食用它反而有助于控制体重,还可预防便秘和肠癌等。”

马铃薯是薯类中最重要的成员。新《指南》建议居民要适当增加薯类的摄入,每周吃5次左右,每次摄入50-100克以满足平衡膳食的需要。它指出,马铃薯等薯类营养素丰富,所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比苹果高得多,钙、磷、镁、钾含量也很高,尤其是钾(一种可以通过日常膳食获取来降低血压的物质),可以说在蔬菜类里名列前茅。而针对中餐多数把马铃薯等当“菜”的现象,赵法伋教授认为,“它既能当蔬菜又可以做主食,理应成为大众餐桌上的‘主角’。”

“马铃薯还是一种运动膳食营养的极佳来源。”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多项运动营养课题研究的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化教研室主任曹建民博士说,碳水化合物是肌肉锻炼的主要动力,目前,许多国家均推崇运动员每餐食用不低于两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而在众多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谷类、面食外,我要特别推荐马铃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今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并称之为“被隐藏的宝贝”。此前,联合国用一种农作物命名一个年份,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2003“水稻年”)。中国也已开展了许多国际合作。像前不久,中方配合美国马铃薯协会,在广州举办了以“解读新《指南》,倡导新营养”为主题的“2008年度马铃薯营养研讨会”。可目前,粮谷类食物需求在日常膳食中已基本满足的中国人却往往遗忘了马铃薯和其它薯类。据统计,近20年来,虽然产量在增加,可中国居民薯类的摄入量却在一定程度上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众多专家的担忧。

 

附:资料

中国:世界第一大马铃薯产地

中国目前每年可出产约7500万吨马铃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地。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透露,10年来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了30%,目前逾530万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4。

目前马铃薯已成为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作物。

内蒙古、甘肃、云南和贵州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产地,这四个省区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5%。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