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六营村彩绘泥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这让已是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胡新明,看到了新的希望,为此他正在实施一项“大手笔”:个人投资230万元建设了一个占地1公顷的“西府民俗艺博园”。这其实是一个集团公司,它以收藏、展览、表演、教学及规模化生产当地民俗手工艺(以彩绘泥塑为主)为主要业务,同时兼营餐饮住宿、民俗娱乐、旅游度假等业务。胡新明说,除了正常的商业目的,他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要延续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为此,胡新明正在全力招募日益稀少的民间手工艺大师,目前已有15名大师答应前来,涵盖草编、皮影等多个方面。
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
位于宝鸡市东部65公里的眉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缓,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利用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农民不仅依靠种植猕猴桃快速致富,而且把这种小水果逐渐培养成了一个大产业。据统计,目前眉县猕猴桃栽植面积已达到6667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产值2.6亿元,农民人均猕猴桃收入1000余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
眉县城东10公里的金渠镇,是目前眉县种植猕猴桃比较成功的乡镇之一。该镇从1989年引进猕猴桃,当初种植面积只有2.7公顷,经过17年的发展,至2006年底,全镇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到1707公顷,总产量达到5460万公斤,仅猕猴桃一项收入就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种植农户已达到6263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73%。
张慧生是金渠镇红星村的农民,是1993年村里最早种植猕猴桃的农户之一,如今他已成为村里最大的猕猴桃种植户,种植面积达到1.47公顷,年总收入可以达到十二、三万元,大大高于种地的收入。
张慧生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技术和市场,当初村里根本没人愿意种植猕猴桃,可身为村干部,为了给村民找条致富的道路,他只得“冒险”带头种了1公顷猕猴桃,没想到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收入,这让张慧生也让更多村民看到了希望。
1998年以后,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猕猴桃。据红星村提供的资料显示,1998年猕猴桃种植户只有27户,到2006年底,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16户,占全村总农户的89%;种植面积从当初的两三公顷,发展到2006年底的230公顷。
据张慧生介绍,种植猕猴桃完全是出于村民自愿,大多是利用自家的承包地。如今在这个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公顷的村庄,种植猕猴桃面积最少的都有0.3公顷,最多的1.47公顷。
“红星村农民现在人均纯收入大约是6000元(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其中来自猕猴桃的收入就有4000元。” 张慧生说。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红星村成立了猕猴桃协会,这个由村民自主成立的群众组织,主要职能是收集市场信息,并负责村里猕猴桃的统一销售。另外,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例如怎么科学施肥、育种等等。
“成立协会是为了把农户组织起来,让农民不再为卖猕猴桃而发愁,也不会出现恶性价格竞争,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张慧生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眉县正在大力推广猕猴桃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争取到2010年底,在金渠镇猕猴桃属于优质无公害认证面积的要达到总种植面积的57%。
最近,世界著名的猕猴桃研发经营企业--新西兰全球园艺公司,在广泛考察以后,最终选择在眉县建立一个大型猕猴桃示范园,作为在中国的研发出口基地。
“新西兰是1914年从中国引进猕猴桃品种的,可是,现在新西兰一个猕猴桃的国际市场价格,大约相当于中国一斤猕猴桃的价格。” 从这个截然分明的对比中,王琳充分认识到了技术提升的价值。
牛粪都可以创收
“养牛户以前的一顿牛粪30元,经过改良成为蚯蚓有机肥后,卖给我们公司可以达到300元,一年下来,每条牛可以为农户增收1200元-1500元。”陕西秦川牛业(集团)公司(Shanxi Qinchuan Cattle Group Co.,Ltd)董事长昝武银说。
秦川牛是中国最好的肉牛品种之一,其产量居中国五大黄牛之首。陕西秦川牛业(集团)公司(下简称秦川牛业)是一家集秦川牛良种繁育、规模化饲养、外贸出口、牛肉制品加工等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位于素有“青铜器之乡”美誉的宝鸡市扶风县境内。
年生产总值过亿元的秦川牛业,已成长为扶风县的龙头企业,目前每年向香港市场供应秦川牛3000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了一个存栏可以达到52万头的大型秦川牛生产基地,而且已经带动上万户村民一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据昝武银介绍,按照这种模式,秦川牛业已带动养殖户1.47万户,占当地农户总数的14%。这些秦川牛养殖户平均每年的专项收入在1.5万-2万元,比农业收入提高了近三分之一。
昝武银说,秦川牛业给散养农户不仅提供免费技术指导,而且低价供应良种。牛出栏后,农户可以选择把牛直接买给秦川牛业,这样可以省去农户寻找市场的烦恼。此外,牛业规模发展起来后,还带动了饲料、牛肉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介绍,秦川牛业每年在当地收购的玉米秸秆(秦川牛饲料)就达到了800公顷的种植量,每公顷可以给农民带来增收5250元。
这种发展模式赢得了外界的广泛赞誉。2004年,世界银行提供900万元,与秦川牛业共同资助建立了10个秦川牛养殖小区。具体做法是,每个小区发展20户,每户由世行资助10头牛种以及搭建牛棚,秦川牛业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和收购,所得收入全部由农民享有。
“秦川牛是和当地农民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发动农民参与养殖,并且不断增收,秦川牛业才能持续发展壮大。”昝武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