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教育
快乐童年,至关重要—专访知心姐姐
吕 翎 · 时间: 2007-05-15 · 本刊记者 陈姌

一个人的快乐秘诀是当快乐没有到来的时候去期盼快乐;当快乐到来的时候去享受快乐;当快乐走了以后去回想快乐——卢勤

 

在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围绕着“童年”和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专访了《中国少年报》副总编辑、有着“知心姐姐”之称的中国著名教育问题专家卢勤女士。

 

记者:罗大佑在歌曲《童年》中描绘了一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景象和意境。您也曾在《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中说过“没有快乐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您认为您的童年是快乐的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卢勤:我的童年是非常快乐的。从家庭角度来说,我出生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六人,我排行第五。从小兄弟姐妹关系就很融洽,家庭给予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分享的快乐。在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所有东西都得分享。因此,我们在分享中学会了相互关爱,并把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此外,我的母亲是个非常民主的人,对于子女没有过高的期望,所以,我们是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从学校角度来说,我在绘画上的兴趣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号召学生全面发展的史家胡同小学(现已更名为史家小学)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提高。我喜欢学校,因为我的快乐在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奉献的岗位--中队的宣传委员,负责出黑板报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此外,老师在策划和参与的过程中也给了我很大的自主权。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成功使我很有成就感,也从小树立了“我能行”的观念。

我提出过“快乐人生三句话”--“太好了!”、“我能行!”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第一句是对父母和老师说的,应该多鼓励孩子;第二句是对孩子自己说的,应该树立自信心;第三句是对身边人说的,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我的切身感受就是:童年对人生太重要了。所以人要有快乐的童年。童年的快乐不在于有多少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于有可以奉献的岗位、有可以创造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干。

 

记者:与您的童年相比,现在孩子的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尤其是小学生,除了学校的课业以外,还要在周末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比如英语、数学、乐器、表演,等等。但很多情况下,孩子上“兴趣班”已经不是为了兴趣,而是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他们的童年似乎越来越不快乐了。您对此有何看法?

卢勤: 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只要一“过度”就变成了负担;“兴趣班”一旦失去了“兴趣”就剩下“功利”了。

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累了,已经没有童年应有的无忧无虑了。学习也好,兴趣也罢,全部变成了任务。不少孩子到了中学就开始厌学了,更不要说大学生了。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记者:作为几代人的“知心姐姐”,您从事青少年工作已经超过二十年,并且经常到全国各地与青少年及其家长做交流。您认为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现状如何?

卢勤: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是普遍不太好。具体可以用三个“从未有过”来形容--从未有过的富裕;从未有过的压力;从未有过的困惑。

改革开放后,以“80后”、“90后”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少年,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裕的时代。因竞争、升学、就业等多重压力而产生出对学习、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困惑,对他们来说是一大挑战。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看到,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一代还是很优秀的。他们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思维很活跃、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但他们很敏感也很脆弱,尤其是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有些厌学甚至自杀的孩子就是因为适应或改变不了环境才选择自我放弃的。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记者:您曾表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有“五大缺失”--童年快乐的缺失,学习动力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亲情沟通的缺失以及成就感的缺失。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弥补这些“缺失”?

卢勤:最主要的还是加强社会实践。人的成就感和快乐源自于亲身经历和亲手所做的事情。

我认为,除了学业以外,孩子应该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开阔眼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公益活动。因为,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

我们应该让孩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人存在的价值。

 

记者:您认为城里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和打工子弟的孩子各面临怎样的问题?

卢勤:不论是哪里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和烦恼。

城里的孩子机会多,接触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丰富,眼界更开阔,条件更优越。但在另一方面,他们的压力大、竞争更激烈,父母付出得多因此期望值更高,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基本上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比较少。评价的平台少,除了考试成绩就是上学的学校。因此快乐比较少、成就感比较少。

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虽然上学的条件正在逐渐改善,但课外读物少,精神世界比较贫乏,看到外面的世界少,只能埋头念书,因此有不少心理缺陷和生理缺陷,有一种天然的自卑感。所以农村孩子一旦走进城市,别人没有瞧不起他们,反倒是他们自己瞧不起自己--他们完全忘了自己有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农村的孩子特别需要自信心,应该坚信自己的条件不仅不比城里孩子差,反而是比城里孩子更优越,因为他们的空气更好,风光更美,眼界更开阔,生存能力更强。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计划在农村孩子当中推广“小种植、小养殖”的活动。前一阵子我们去四川参观,看到农村孩子写的“生命观察日记”就特别受启发,比如搞种植的孩子写怎么挑种子、怎么种种子、怎么盼它发芽长大……;搞养殖的孩子写怎么买兔子、怎么给兔子洗澡、怎么给兔子治病……在这个过程中让农村孩子感受到快乐,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教导他们将来能够脚踏实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打工子弟的孩子从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来到大城市,由于家境条件与城里孩子相比有很大差距,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但他们非常努力并且懂得珍惜;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同时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试和辅导,以培养自信心和自制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逐渐兴起的“小留学生”现象?

卢勤:我非常反对父母盲目将未成年子女送往国外。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缺乏自制能力的孩子就会放任自流。

国外的诱惑很多,国外学校在管理方面比国内学校要松得多。在孩子未成年的情况下,匆匆忙忙把孩子送出国,使孩子处于一种无人监管的状态,等于害了孩子。花光父母积蓄、到头来一事无成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我认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在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后,最好是大学毕业以后再送他们出国深造,这才是比较可取的办法。

 

卢勤简介

1948年9月生于北京,高级编辑。34岁起担任《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52岁创办《知心姐姐》杂志,并任杂志编委会主任。

曾任中国少年报社副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并获“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著有《告诉孩子你真棒》、《告诉世界我能行》、《写给世纪父母》等书籍,总销量高达500多万册。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